《更重要的是过好今天》
bilibili
206个笔记
◆ 点评
2024/7/15 认为好看
◆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 不要过度地美化选择,大部分人的选择其实都是调整出来的。
>> 对自己的时间,尤其是业余时间负责。其次,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辈子的课题——
◆ 戴建业 求职找工作,不要学李白
>> 求职其实就是求人,“人若求人矮半截,人不求人一般高”。
>> 切莫把对远方的憧憬,当成眼前无用的空头支票。
>> 遇上同一件事情,面对同一道风景,有人会感伤得涕泪涟涟,有人会兴奋得浮想联翩。
>> 对自我有所期待,内心才会洒满阳光;对自我有所期待,才会高度自律;对自我有所期待,才会觉得日子有奔头儿,人家也才会对我们有盼头。
>> 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本质上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对自我有所期待,跌倒了就能马上站起来;只要对自我有所期待,暂时的挫折反而是在给自己打气,别人的藐视反而成了对自己的激励。
>> 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胆子越小、越追求完美的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就越大。我这人就不怎么追求完美,做活动从不化妆,录制视频从不开美颜,视频中的我就是生活中真实的样子。讨厌我的人我都不记得,喜欢我的人我都记得。
>> 保持“健康”的记忆。
>> 同学们,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请先学会适应社会。因为社会不会适应人,只有人去适应社会。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先努力就业,再想办法。
>> “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
>> 嫉妒往往不是想把自己提高到和别人一样高,而是想把别人拉得跟自己一样低。
◆ 杜素娟 文科生在这个社会必不可少
>> 人生是由无数个阶段构成的,根本就没有“从这儿以后就好了”的人生节点,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挑战和困难
>> 文科能保证社会不丧失人的温度
>> 文科的全称是人文社科,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
>> 我们谈论“上岸”时在谈论什么最近有一个词很火:“上岸”。
>> 很多同学抱有这种想法:我考研成功后就能不折腾了;我考上公务员后就能舒适了。所以我们期盼的其实是后面的人生不要再这么苦、这么累、这么折腾了。
>>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挑战和困难,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暂时地登上一个个小小的“岸”。这个小小的“岸”是什么?不是舒适的“岸”,而是终于做完了一件事的“岸”。
>> “在路上”劳累,“在水里”灭亡
>> 第一个“岸”——自我的“岸”,帮助我们摆脱“在水里”的体验。
>> 每一次改动都是对人生方向的调整,要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即使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也要在生活中加入另一条有意思的轨道。
>> 第二个“岸”——欲望的“岸”,帮助我们管理好欲望的闸门。
>> 激励式的欲望能激发自我成长,我们要使劲放纵它,最好在这种欲望上做到“欲壑难填”;榨干式的、消耗式的欲望是跟我们人生意义关系不大的、来自虚荣心的欲望,比如在金钱和权力上与他人攀比的欲望,如果不妥善管理,那它们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理想。以高校教师为例,我现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内心是十分安定的。通过教书对学生们进行知识、人格方面的引导,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会管理跟教学无关的欲望。
>> 第三个“岸”——价值的“岸”,帮助我们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 戒掉“好孩子”这颗糖
>> 一个“好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受害者。
>> 我们会觉得孩子应该尽量压抑自己的想法,服从外在的要求,服从群体的规范。
>> 我们必须戒掉“好孩子”这颗糖,不再期盼别人,而是做自己。自己觉得好就行,别人口中的“好”和“不好”没那么重要。
>> 人人生而平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平等地跟别人建立关系?如果为了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学生,我们需要忍气吞声,需要压抑自己的合理需求来伤害自己,那这个“做好人”的依据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很多时候,理想的作用是滋养人生。
>> 20~30岁是人生中特别有意思的十年。它既拥有一个最好的可能性,也拥有一个最糟糕的可能性。先说最好的可能性,因为这十年是人生中野心最大、精力最好、胆量最大、梦想也最高远的一个阶段,
>>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20~30岁这十年的核心体验,我觉得一定是“痛苦”。很多人觉得我们的人生都是痛苦的,但我觉得青春才是最痛苦的。
◆ 刘擎 不要被“好学生”心态绑架
>> 学校从来没有承诺过,成为“好学生”毕业后就能年薪30万元起步。
>> 不断地自我规训
>> 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
>> 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面对开放、多元的外部评价标准,“好学生”过于封闭地选择了某种特定的外部评价标准。
>> 依赖外部评价标准并非不可取,但把灯和窗户全部关上,在被窝儿里蒙着头思考自我,会让人感到非常恐慌和空洞。
>> 那些失败的故事,它们不被讲述,但并非没有意义。
>> 我们现在被过量的指标绑架了——在学校就是分数,毕业了就是钱,这些是最通用的指标。有趣的是,即使是特别富裕的家庭也未必幸福,因为幸福感和那些可测量的指标并不成正比。
>> 勇敢探索光的边缘
>>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 我并不推崇人要在挫折中才能成长,但是遇到了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鼓起勇气,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迈进,这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直面挫折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是战胜挫折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因为“压不垮你的,终将会使你变得更强大”。
>> 错误而固化的观点可能比无知离真理更远。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状况,人们容易挪用一些大词来建立确定性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难有耐心去思考各种解释。
>> 孤独难以被描述,但那种似乎跟世界脱节的感觉却十分真切。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孤独给人的普遍感受是空虚、无力和无意义。
>> 社交媒体带给我们一种虚假的满足,让我们好像能够短暂地告别孤独,但它只是止痛片,根本不能治愈我们。
>> 消费文化让人们产生攀比心理,只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难以公开表达的、更隐秘的那一面被隐藏了起来。表面上交往好像很频繁、很热闹,但因为缺乏深度,实际上大家仍处于孤独之中。
>> 就要变得独立,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坚持自己,包容自己。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接纳一个不够喜欢、不够满意的自己吗?想要接纳自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挑战自己,变成一个走出舒适区、不断去成长的生机勃勃的自己。
>> 我觉得这可能不太有用,因为小朋友知道那是短暂的,他们一定能熬过去。
>> 因为一个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最后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顺境中就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吗?同样,在顺境里取得成就的孩子,说不定在逆境里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 就是要练习跟逆境打交道,发现自我成长的潜力,进而获得应对逆境的强大能力。
◆ 钱婧 真诚善良是职场“必杀技”
>> 攀爬职场阶梯的终极目标不是成功后受万人敬仰,而是成为一个更贴合自己的人;不是变成更好的自己,而是成为更“自己”的自己。
>> 第一个关键能力点是“宽厚和耐心”。
>> 很多时候,人类的行为基于自身对事实的认知和感知,而不是事实本身。
>> 人类终极的多元在于思维、感知和认知的不同
>> 第二个关键能力点是“贴近职场的勇气和能力”。
>> 其一,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库。
>> 我建议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把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让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去下载一些求职App(应用程序),浏览一些招聘网站,把各种岗位的描述、目标和要求都罗列出来,跟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对照。
>> 其二,利用好“职场原生家庭”的资源。
>> 第三个关键能力点是“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 第四个关键能力点是“珍惜拥有,不卑不亢”。
>> 学历通胀
>> 我曾经问过一位外企的人力资源总监:“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薪酬为什么高于多读了三年书的研究生?”人力资源总监的话发人深省:“因为本科生这三年是在为公司做贡献,而研究生读书的那三年是在为自己做贡献,如果给了研究生更高的薪资和职级,那才是不公平。”
>> 第五个关键能力点是“真诚善良”。
>> “善良也是一种能力吗?”善良当然是一种能力,佛教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108个理由去作恶[插图],而我们保持了善良,这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
>> 我认为最高明的职场能力就是善良真诚,宁可傻一点儿,也不要精一点儿。
>> 在职场上,如果不能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那不如始终保持真诚善良。
>> 很多时候脱离自我是件很难受的事情,保持真诚善良至少可以让自己心里舒服。
>> 第一个秘籍是“积极的注意力偏好”,更通俗地讲,即“把别人当成伙伴”。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有的人看待事物天生就是积极的,会习惯性地说“可以”“好的”“行”“我试试看”。
>> 但有的人不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这不行,那也不行”“不对”。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我鼓励大家从今天开始尝试着多说“好”,哪怕是不认可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试一试,而不是直接就反驳。
>> 职场中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第一,职业有“护城河”。面对外部竞争,这便会有一种安全感。
>> 相比之下,自媒体人的安全感会弱一些,很多时候类似的号出现几个爆款之后,可能就会被反超。
>> 第二,职业有累积性,能够获得年龄的安全感。
>> 第三,自我的不断迭代,能够提升面对同僚竞争时的安全感。
>> 这引出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通过自我不断迭代给自己安全感”。我们需要接受不断的变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愿意去“归零”和“重置”自己。
>>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爱自己,拥有自己”,因为爱自己,才能爱世界。
>> 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充分地爱自己,包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有真正看到自己的需求吗?可能也没有。正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爱自己,所以也就没有余裕去爱别人和爱世界。为什么别人让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委屈和愤怒?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爱自己的人是不愿意好好付出和爱别人的。
>> 心无余裕,无物可给。人要好好地爱自己,才会爱别人和爱社会。爱自己才能过得舒心、舒服,才能对别人好,给别人创造价值。
>>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 明明想要得到工作机会,却又羞于努力争取;想展示自己,让自己更加出众,却又缺少底气,总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 正是这样的“拧巴”心理,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平添了许多痛苦和疲惫,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 不难看出,人们有一种强烈的“避坑心态”,本着不吃一点儿亏的原则,想拥有一本能躲避所有障碍、直接通关的宝典。于是乎,在每次行动之前,人们都要先看似很严谨地“排雷”“避坑”,根据他人的分享和经验,一番权衡、研究之后,再着手去做。
>> 但人这一生不犯一点儿错,不踩一点儿“雷”,不吃一点儿亏,呈现出100%“盈利”的状态,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 现实往往是嘴上说着拒绝“内卷”,身体却诚实地秒回“收到”;天天喊着要“裸辞”,每月月底还是拿全勤奖。于是,心里的“躺平”和抗拒与行动上的被迫“内卷”形成了一种极限拉扯,最终沦为一场精神内耗。在工作中总追求“既要又要还要”,但结果往往是一场空。而实际上,找到“躺”与“卷”的平衡点,我们才能让日子过得舒心。
>> 而面对其他支线任务的时候,只要不影响大局,偶尔“躺”一下、松松手,有张有弛,也无可厚非。
>> 在情绪与行动的平衡上,我们可以选择在情绪上放松一些,不必将自己逼得太紧,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内心焦灼不安,眼看最后期限不断逼近,但还是忍不住刷一会儿短视频,擦擦桌子,收拾一下房间,拖到最后再突破自己的“极限”。
>> 很多人在职场中的痛苦都来自人际关系产生的焦虑。
>> 你可能会问哪种金钱观才是正确的,实际上,我们在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时,必须在正确和幸福之间做选择,这样的策略才能够持久,进而靠时间来取胜。
>> 幸福等于拥有的减去期待的,学会知足,放低期待,不要让期待随着获得不断疯长,这样才能摆脱消费主义的捆绑和自身欲望的驱使,获得快乐和满足。
>> 财富带来的幸福是它赋予我们的自由。
>> “我不像那些有房贷、车贷的人一样,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 其实他们很清醒地考虑到一个问题:不被金钱捆绑的人,相对而言就是更自由的人。
>> “富有”的最高级形式就是每天早上起床以后,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这就是财富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自由。而这种好处是任何奢侈品都比不上的。
>> 少为虚荣买单,多为喜欢买单。
>> 祝大家有爱又有钱。
◆ 欧丽娟 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
>> 一旦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挤,僧多粥少,就注定“内卷”,竞争的压力便会排山倒海般袭来。
>> 归根结底,外在的得失荣辱都只是一时的幻影和瞬息的悲欢,我们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因为它们都转瞬即逝。世界无比开阔,人生充满各种可能。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努力,其实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这样才能不虚此生。
>> 一般来说,人类只能了解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看不到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的价值。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人通常会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于是就形成了误解,而误解又只能带来错觉,所以大家热爱的、憎恨的,其实都只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幻影。
>> 我们怎么过一天,就会怎么过一年
>> 每一天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认真对待,而不仅仅是在年末感怀。何况即使努力营造了仪式感,给了自己一种里程碑式的感觉和改头换面的希望,等跨年的绚烂烟火消散,一切还是回到原来的样子,世界根本没变,岁末的仪式就变成了多此一举
>> 每年日历上的同一天也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记号,是社会给予的标记而已。
>> 大城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提供成长乃至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心理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
>> 大城市往往是了解自我的最佳测试剂,只要不迷失自我,大城市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方向。所以一个人即使选择在大城市度过一段岁月,也未必就得落地生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适应程度来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多久。
>>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我们不再缺少学习资源,反而要学习的是如何取舍。
>> 我想分享的并不是避免失败的秘诀,而是当我们失败时,如何把失败的感觉转化成积极的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成长。大家可能发现了,我的用词是“失败的感觉”。
>> 只要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过往很多问题的认知都过于笼统,常常只是凭感觉把它们混为一谈。
>> 思路一模糊,就越想越纠结,自己就会被一直困在原地。同样,因为我们对“失败”一词的概念不清楚,很多时候直接就把“失败”跟“犯错”关联在一起,形成因果关系,把失败都归因于犯错,所以我们就有了害怕犯错和社会容错率越来越低之类的问题
>> 我很喜欢“功不唐捐”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只要我们认真下功夫,努力就不会白费,那些付出一定会在生命里累积,只是它们会在哪里,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态开花结果,就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了。
>> ,不因一时的失败就早早放弃
>> :“失败代表了摒除不必要的事物,我不再自我欺骗,干脆忠于自我,投注所有心力完成唯一重要的工作。
◆ 史欣悦 愿你处好三个朋友——金钱、时间和焦虑
>> 而是要能够独自处理好三件事:金钱、时间和成长中的焦虑。
>> 钱代表的是一件事的价值,也是实现契约精神的载体。马斯克认为金钱并不拥有权力,它只是一种信息,是资源分配的数据库。
>> 不好意思谈钱是因为我们把它当作衡量高低贵贱的权力了
>> 我们对加班的抱怨、对评价的不满,在拿到工资或者奖金后,是否都能平复?如果能平复,那说明这份工作的报酬给到位了;如果不能平复,我们就要在报酬之外寻找更多的价值,来满足自己对工作的期待。
>> 如果职场新人对工作的精神价值和金钱报酬都不太满意,就要抬头看看三五年之后、七八年之后的工作前景;如果看不到,就去和有三五年或七八年工作经验的人聊聊,请他喝杯咖啡,也许就能得到洞察未来的新视角
>> 理财的第一要务就是储蓄。
>> 不靠谱儿的挣钱方法都在刑法里写着,有空可以看看罗翔老师的课程,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 靠谱儿的挣钱方法就是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工作能手,并且生活中不乱花钱,学会理财。做好自己的长线投资,就能结出“时间的玫瑰”。
>> 活儿是干不完的,可以在办公室里干,也可以回家干,还可以在通勤的路上干;
>> 管理时间首先要摆脱手机对时间的侵占和撕碎。
>> 管理手机首先要关闭各种消息提醒
>> 新闻也不需要提醒,我们不是应急部门,小事情不需要知道,大事情早晚都会知道。这不等于不看新闻,相反,我还建议朋友们每天专门找10分钟浏览一下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新闻,这是有意识地看新闻,不会让新闻的提醒把时间切得更碎。
>> 抱着手机看网剧、看综艺的确是消磨时间的好方法,但也的确是浪费时间的“不二法门”。
>> 管理时间要设置专注的时间段。
>> 我曾经测试自己读书的时候能保持多长时间不看手机,结果发现只有7分钟!我算是一个比较专注的人了,但如果我不约束自己,保持专注7分钟我就会摸一下手机,而这一摸,很可能27分钟就过去了。
>> 用手环培养专注力。这是我从《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上学来的:尽量不要抱怨,每抱怨一次就把手环摘了,戴到另一只手上,直到做到手环21天不换手,就养成了不抱怨的习惯。
>> 管理主动时间。主动时间是我们能自己安排的时间。对必须按时上班、上课的朋友来说,主动时间就是下班和下课之后的时间;对工作、学习时间灵活的朋友来说,主动时间就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 一周锻炼4小时,写作3小时,练书法2小时。然后我再安排专注时间段来做这三件事,并记录时间。用科目来指引我们做事,每天平衡安排不同的科目,到周末再来看看哪个目标完成得差一些,就弥补一下。
>> 处理焦虑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力道”。正向的“力道”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不爱焦虑、乐观从容的人。逆向的“力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看待焦虑的视角,想方设法消除焦虑。
>> 别人会不喜欢我吗?没关系,别人爱喜欢不喜欢。
>> 当八件事摆在面前时,越想只会越焦虑,但只要动手干起来,甚至不用把事情都干完,焦虑就跑了。
>> 焦虑反映了我们对自我的期许过高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窄。
>> 胡适曾给大学毕业生三个药方:问题、兴趣、信心。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 第一个药方,心中常怀问题。
>> 树牢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引领学习、思考和进步。
>> 如果心中没有问题,那人就有浑浑噩噩之嫌,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兴趣是保持良好状态的要领。
>> 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要先理解,再批判。哪怕是不合理的现象,也要先理解清楚其背后的原因,直到能为它的成立和存在“代言”,再去批判和建议。不理解就批判不是批判思维的体现,而是年少“单纯幼稚”的遗迹。
>> 第二个药方,坚持业余爱好。工作之外的兴趣非常重要,因为工作一定不是总令人开心的,无论是过大的压力,还是无聊的工作内容,总之,只要是给钱的工作,一般不会让我们时时快乐。在压力或者无聊中,就要靠业余爱好保持个人活力。无论你的爱好是打球、弹琴,还是收藏、旅行,都一定要坚持这些爱好,不能放下。
>> 有些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那些成功企业家很多都是如此。
>> 第三个药方,始终保持信心。
>> 叫“Be good at being lucky.”
>> 大家更应该关注这段“戏”里介绍别人的方式:多用描述性的词,比如学校、家乡、工作经历;少用判断性的词,比如“帅哥”“美女”。介绍一个人要尽量客观,不要让本人尴尬,也不要让别人不舒服。
>> 上下级关系是职场中各种关系的落脚处。
>> 同事浓度超过60%的地方就是工作场合,哪怕我们身处三亚海滩。
>> 你是不是不喜欢下班之后的社交,特别是饭局、旅游之类的集体活动,觉得这样很累?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因为这些活动本来就不是娱乐休息
>> 有兴趣的活动多参加,没兴趣的活动躲一躲,这样也不会显得太不合群。
>> 学生:在职场上要戒掉个人情绪吗?我们无法戒掉情绪。
>> 情绪都是短暂的,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我们要注意在受负面情绪影响的时候,不要反弹得过于激烈,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 职场跟家不一样,我们要注意职场中行为的边界感,培养整体思维,不能把成功只归因于自己聪明,因为只有方法、态度和周围的环境对了,才能把事情做好;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愚笨也不合适,因为可能是方法、知识或周围的环境错了。
>> 我们要渐进地、多角度地看待成败。你聪明或不聪明,合适或不合适,有时候只是影响事情成败的非常小的因素。不要把整体的自我等同于一件事的成败,认为事成了就是自己聪明,事不成就是自己不适合,要杜绝这种思维。
>> 我们要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跟新的团队、工作单位对接,并不需要强行改变自己,把自己打得粉碎,捏出一个新的人来适应团队。
>> 首先,要问清楚工作任务的截止日期。工作的时限不能模糊,任何工作都应该给一个明确的时限。
>> 其次,及时和领导沟通“理想的截止日期”。工作一般会有两个锚点,第一个是理想的完成点,第二个是远期的完成点。
>> 千万别闭门造车,闷头儿干
>> 最后,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协调和安排的。
>> 我们不要把什么都憋在心里,该求助的时候要求助,该发问的时候要发问。
◆ 杨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 没有所谓的“完美选择”,只有“适合当下的选择”。与其不断寻找“标准答案”,不如去寻找特定情境下的“最优解”。
>> 时刻保持“慎独”的心态
>> 所以,我对所有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保持“慎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要试图蒙混过关。
>> 蒙混过关的思维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产物: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有的学生在底下玩手机,想着即使被老师看到了也不太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写论文时,也有学生以为即使是东拼西凑,但只要不过分,一般也都会拿到及格的分数;甚至还有学生觉得上课即使迟到几分钟也不会影响出勤率和平时成绩。
>> 学生时代的一次次“蒙混过关”,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心态。而一旦将这种心态和思维带到工作中,则往往会导致不可逆的后果。
>> 第一,任何时候都要尝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诸如蒙混、偷懒)不会被别人知道。
>> “慎独”心态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对人、对事、对己都无愧于心,而不是毫无底线地接受领导的一切批评。换言之,“整顿职场”并不等于对职场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敷衍了事,“慎独”也并不等于可以接受来自非本职工作的任何任务和要求。
>> “受伤”是成长的“标配”
>> 如果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停留在一两年前的水平,那基本上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步伐了。
>> 提升自我的本质就是要不断超越那个原有的自我。
>> 用冷峻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 不要指望这个世界百分之百公平。
>> 当我们学会不去计较别人的不公平对待或无礼时,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当我们接受自己无法改变局面的现实时,就能重新出发,寻找新的方向。
>> 以严谨的态度观察职场,可以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独立思考、冷静判断。
>>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 人生中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基于我们当时的情境、条件和感受而做出的。所以,没有所谓的“完美选择”,只有“适合当下的选择”。与其不断寻找“标准答案”,不如去寻找特定情境下的“最优解”。
>> 也正是因为职场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切记不要随便否定他人。
>> 其实,很多观点的分歧都源于信息不对称和立场不同,我们应该平和地交流观点,给对方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反驳时使用温和的措辞,并给出可以让双方接受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和谐共事的环境,真正解决问题。
>> 现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状态——焦虑。
>>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不是把自己活成一个工具。
>> 不要被社会的压力和他人的期望左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 写作之难,就在于要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 作家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写出我们心里一直在想,但却说不出来的东西。我们一般把这种“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叫作灵感。
◆ 宋浩 在工作之后,如何保持“优雅”
>> 如果你22岁就开始工作,我会觉得你的人生太苦了。因为在我看来26岁以前的人生应该是用来读书的。
>> 我做视频的前6年其实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坚持做一件事。
>> 爱情需要面包,幸福需要物质
>> 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我们会用大学的4年来怀念高中的3年,然后用余生来怀念大学的4年。”
>> 爱情需要面包。尤其是在工作以后,经济问题会表现得特别突出,校园爱情中那些表达爱意的方式就会变得不是那么轰轰烈烈。每天给对方点外卖,还不如每天给对方做西红柿炒鸡蛋;每天给对方买奶茶,还不如每天给对方泡一杯清茶。
>> 成年人的社会就是用实力说话。
>>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 工作后一定要快速学习。
>> 我有一个“蛋糕理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蛋糕越做越大,那么哪怕只是给别人切一小块,这一小块对别人来说也是很大的一块了。如果我们一个月只能挣3000元,除去房租、伙食费、电话费、交通费,就没剩多少钱了,还怎么把钱分给我们爱的人?
>> 在不相关的事情中积累工作能力
>> 职场新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吃哪碗饭,那就勇敢地挑战新事物。只要是自己曾经接触过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了解,也要勇敢尝试,边干边学习,慢慢地就变成行家里手了
>> 职场新人特别喜欢做大事,总是想着开发一个全新的领域,干别人从来没干过的事,但干大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反倒是细节的改进和提升,往往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实由小入大,往往也能干成大事,所以关于细节的任何不足,我们都可以去思考能不能改进和完善。
>> 第一条原则,别人能干的事,我应该也能干。
>> 第二条原则,我们证明不了自己有多强,但起码能证明自己不弱。
>> 第三条原则,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内容本身,而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能力。
>> 第二种,用确定和不确定两个维度思考万物。工作和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确定的:
>> 即使原计划6天就能复习完课程,实际复习也可能需要10天
◆ 罗翔 在时间的列车中泰然若素
>> 接受自己的有限,宽容他人的不足
>> 也许误解是人际关系唯一的常态,完全地理解不是变态就是奇迹。
>> 有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有始有终,生命的每个节点都意义非凡。我们之所以庆祝生日、节日、毕业日,也许正是受这种时间观念的影响。但线性的时间观念往往让人焦虑,我们总想知道下一个时间节点将会发生的事情。也许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想解开明天的未解之谜。
>> 很多人都幻想进入时间列车的“中控室”,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时间列车,但最终都会发现这不过是痴人说梦,坐实自己愚人的本色。
>> 我并不羡慕任何人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羡慕的是那些拥有笃定的原则,并能勇敢地在人生重要关头坚持自己原则的人生赢家。
>> 找工作自己要积极
>> 我们只能决定自己的行为,至于别人给不给我们机会,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 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谨慎。
>> 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unity,就是所谓的“共向”,需要坚守一种共向的价值观。同时,大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diversity,是“多元”的意思,它体现着大学对多元的尊重。
>> 《娱乐至死》的作者提醒我们: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有那些看起来很爽的东西,都只是瞬间的满足。而人类所有真实的快乐,一定源于恒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