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自律100天 穿越人生盲点》

《自律100天,穿越人生盲点》

杨晓霞

225个笔记

◆ OHTT——穿越人生盲点的最简单方法论

>> “OHTT”是我自创的一个概念,是指:One Hundred Days(100天)、Two methods(2个方法)和Three things(3件事) ,即做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通过记录和复盘这2种方法,持续做够100天,在这一过程中穿越人生盲点。

>> 1.习惯具有无穷的力量

习惯,让你做起事来云淡风轻游刃有余,因为不再需要花时间思考,也不会感到无比别扭。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习惯也一样。三五天是养不成一个习惯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培养,习惯才会逐渐形成并潜入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你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握手姿势,而改变一下就觉得非常别扭,然而,别人却还看不出你做出了什么改变。

>> 为什么很多人一打游戏就停不下来,打游戏好似不用专门培养就能变成习惯?因为打游戏可以得到即时反馈,你杀了多少怪升了多少级还有多少生命值都可以立即得到反馈。

>> 1.记录——看见即是降伏

>> 2.复盘——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学习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向书本中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一种是向身边的人学习优秀的经验;还有一种是向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学习。

>> 每天为自己定下必做的3件事,让自己更专注,因为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 第1章 “自律100天”的华丽开启

>> 时间律是指,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即买不来、拿不来、要不来、抢不来,获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来换。比如,你花一亿元都无法买来的跑步技能,却可以通过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训练;你花1999元买的一个书法课程,如果没有199天以上的练习时间,也无法习得一手好字。

>> 反射脑是只管此时此刻的事务,依靠习惯,省时省力,我们每天大约95%的行为是依靠反射脑的。

思考脑管抽象思考,依靠逻辑,非常浪费时间浪费能量,我们每天大约5%的行为是依靠思考脑的。

存储脑管记忆,容量有限,人类的记忆点基本在4—7个,要学会给自己的大脑接一个外接硬盘。

>> 即时满足的人更坚信,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我先享受了再说,我先获得了满足再说。”他们以牺牲显而易见的未来收益为代价,来获得眼前的满足,这是一种缺乏自控力的表现,而自控力的匮乏是导致一个人“悄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 自控力对我们个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种稀缺的能力,我们不要滥用这种能力,尤其是不要把这种宝贵的能力用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 预期值越高的人,反而行动起来越慢,她们也是遇到现实死得最快的一组。

>> 事实上这个组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有干劲,并且立即开始了行动,而且行动持续时间长,成功率也高——其他人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是她们做完心理比对以后,对于这件事本身的评估——本来就觉得不靠谱,于是就不干了。

>> 心理比对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通过预演未来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个事情我有机会成功吗?如果答案是“是”,这群人投入的时间和行动力比所有组都高。如果不是,这群人的干劲会比一般人还要低。

>> 执行意图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让你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语句——if(如果)……(某个情景、状态)……then(就)(某个反应)……

>> 执行意图被戏称为“大脑黑客”,即执行意图会侵入到大脑中,修改过去的笼统的计划。因为当计划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要做什么。当通过执行意图让行动路径和行为方式都很清晰地界定下来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执行计划。

>> 如果在践行“OHTT”过程中,我当天没有时间完成记录,那我就使用一次复活的机会。

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前演练所有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应对障碍的所有可能性。

>> WOOP思维是什么意思呢?W——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P——Plan,计划。

>>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 一 记录的原理:看见即是降伏

>> 通过记录,建立一个时间的城堡,把有价值的事情呈现在城堡里,而不是让生活变成一个深渊一样的黑洞,觉得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被侵蚀而无法捕捉。

>> “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神经病的典型症状。”

>> 节制:食不可饱,酒不过量。慎言:只讲对人对己有益之言,不说无聊琐碎的话。条理:让拥有的每件东西都各有其位,让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各有其时。坚毅: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马上义无反顾地去做。节俭:将钱用在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上,杜绝浪费。勤奋:不耽误任何时间,总是在干有用的事情,终止不必要的行为。真诚:不采用任何有害的欺骗行为,想问题和说话都要公平公正。正直:绝不做损人利己之事。适度:避免极端,避免别人对你产生怨恨。清洁:决不允许身体、服装和居所不洁。心静:不为琐碎之事、寻常之事和不可避免之事萦绕。贞洁:不过度行房事,也不因男女关系损害和他人的关系。谦卑:以苏格拉底为楷模。

>> 一个人如果在人生中不再犯重复的错误,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一定是在不断地穿越各种人生盲点。

>> 鼓励别人最重要。情绪稳定是做事的关键。学习时持中立态度,不评判。人生逻辑大于赚钱逻辑。给予>索取。

>> 黑匣子有两个,分别是:为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ockpit Voice Recorder)和飞行数据记录器(Flight Data Recorder)。

>> 第一步:回顾目标(Goal)

>> 第二步:重演过程(Rethink)

>> 第三步:分析原因(Analysis)

>> 第四步:探寻规律(Insight)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造成我们没有可选项的原因是日程表早就排满了,我们只好被事情推着走。当我们面对满满的日程表,只剩下焦虑,没有从容。

>> 其实深究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焦虑是源于“被动”地应付一些紧急的事情,如果自己在每天能够尝试“主动”做一点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那么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能很好地缓解这种被动。

>> 再想想周一是什么情形:你可以不写这个报告,也可以写。如果你选择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对事情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报告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紧急做的事儿”。

>> 我们提倡做的“每日三件事”,其实就是给我们列出一个执行清单,每天核对一下有没有做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

>> 充满焦虑的心犹如荒地,里面全是各种无指向性的想法,一会儿想着要去运动健身,一会儿想着要去读书写作,一会儿想着要去辞职创业……这些想法充斥着内心,就如不同方向的力拉着一辆车,看似很用力,结果车却纹丝不动。

>> 当确定下每天必须要做的三件事之后,就让自己的心有了方向,这种单一性也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实现确定性的得到。例如连续100天的运动健身,一定可以让自己的身材看起来更好;例如100天的读书写作,一定可以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升级;例如100天的创业考察,一定更可以让自己能够做出一个较之前明智的决定。

>> 五 养成微小的习惯让自己更自律

>> 马克思·韦伯有句话: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生而为人,我们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意义,我们得明白每天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 每天三件事,每次做100天,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这对自己有价值的三件事上,就会让一个人开始感受到自己的专属意义。

>> 听从内心,明白现阶段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学会和自己比,而不是复制别人的生活。

>> 无论你选择哪种价值观,总有一半人在你的对立面。

>> 4 别太在意机会成本为了得到一样必然失去另外一样,所以才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对于失去的感到释怀,对于得到的倍感珍惜,这样的选择才会让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 10 避免社会比较我们要学会更少地关注他人,更多地关注让自己感到快乐以及让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事物。记住:少一些比较,多一些满足。

>>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例如,到了卧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

>> “场”的第二个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场”也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 例如我在很多人眼里是能够做到“惨无人道”的自律,常年做到“早起、运动、学习和写作”,其实在最早期我训练自己的自律是从很小的改变开始的,例如每天回到家后擦鞋底和每天擦马桶。

>> 也就是说,不要去想你“已经戒了酒,一辈子不碰酒了”这样的承诺,你只要承诺自己在接下来的这24小时内不要喝酒就可以了。24小时以后呢?那又是新的一天了。

>> 很多时候,赢家和输家在智力层面上差异并不大,甚至有时候输家在智力方面高于赢家。但在某个最关键又好像最不起眼的点上,赢家做事情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和能力要远高于输家,那就是耐心的胜利。

>> 巴菲特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里的滚雪球,指的就是复利。

>> 时间也是我们的一项本金,利用时间让我们个人能力增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智力资本也会实现复利。所以,我们不能只努力一天两天,而是至少100天。

>> 自证预言具有似是而非的正当性,让错误无法得以更正。而提出预言的人会把事情的发展当作自己从一开始就正确的证据”。

>> 此后的20多年,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所有的实验结果都非常一致。这些结果都指认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来源,那就是“经验”。一个人或者动物,如果他们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成功,他们的行为不能带给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这个经验就会让他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未来依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造成了一个人悲观的思维方式。

◆ 第2章 “自律100天”的项目组成

>> 每日必做事项旨在为生活制造确定性,并且提醒自己一定更要为这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留出时间。

>> 法国经济学家、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曾经提出著名的“阿莱悖论”。

>>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不愿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风险,而放弃确定的但是小一些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确定效应”。

>> 想办法每天做一点确定性的事情,为自己制造一点幸福感,而且这些每日必做事项长远来看一定关乎着我们的成长、健康,这就为自己谋划了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 未完成的任务会一直追着我们不放,除非你制定一个明确清晰、大脑能演练的计划。大脑没法分清真实和假象,在脑子里解决问题的计划者,和真实的问题解决者一样的有力量。

>> 其实,即使有再多的变化,我们都有必要提前制定计划,因为有了计划,就可以让临时情况可以有一个资源框架可以利用。

>> 计划可以形成一个个小型的执行模块

>> 其次,一个好的每日计划并不是填满你的每一个小时。恰恰相反,好的计划是有一定余地的,是有缓冲地带的。

>> ●做法:100天时间,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件值得挑战的小事情。例如我挑战过的小事情:不喝奶茶、不抱怨、做一个新的运动、上午9点前搞定每日必做事项……

>> 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模式化的,即按照既定的模式生活和工作,造成的结果就是,看似忙了一年,然而回头看着一年,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情。

>> 很大程度上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某一种环境中待习惯了,人会慢慢摒弃其他的环境,甚至遗忘外面的其他世界。这样长此以往,会让自己的思维越发狭隘,看问题也很难切换角度,就好似掉进了一口井中,看着上面的天空,以为天就那么大。

>> :舒适区=零认知,或者说在舒适区待着的代价就是零认知。这就印证了一个观点:任何福音都是诅咒,或者说,任何好处都是有代价的。

>> 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 持续待在舒适区的代价就是成长变慢或者没有成长,情绪常常处于焦虑状态。这也是很多人的日常状态。

>> 习惯性焦虑和习惯性愤怒是当今很多人的两种常见情绪状态,解决之道就是让自己处于学习区。

>> 人的认知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压力,没有受到挑战,强健的知识体系是没办法建立起来的。

>> 1 从自己能够做到的小事开始改变

>> 我们就从一些能够做到的小事开始改变,这种小事会帮助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生活。

>> 只要有改变就会有压力,我们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每天的改变而带来的压力。

>> “小确幸”一词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指的是生活中“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 每日“小确幸”让我们突破“享乐适应”

>> 当有一件好事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可以带来很长时间的快乐。不过,人们往往会高估快乐的长期影响,也就是说,快乐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想象中更短一些。

>> 有研究表明,婚姻的幸福感一般在两年后就消退了,一份新工作的“蜜月期”一般是一年左右,而那些更微小的快乐,比如一块好吃的蛋糕、一个漂亮新发型带来的快乐,持续时间更短。一旦快乐消失,我们就会去追求下一个快乐。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享乐适应”。

>> 研究人员认为,享乐适应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防止外界刺激对我们的内部状态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快速的适应会让人质疑自己在追求幸福时做出的选择。快乐过后,人们会怀疑自己选错了婚姻,或者某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

>> 如果你想控制自己的命运,首先你要控制自己的时间。如何控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时间记账。

>> 当你像一个会计一样,开始对时间进行记账、核算的时候,你发现你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之少的。反过来,当你意识到你每天都要记账、要核算的时候,你就会避免这一天在浑浑噩噩地度过,或者避免让自己陷入无所事事的忙碌中。记好时间的账本,减少无谓的忙碌浪费的时间,用更多时间去做更有价值事情。

>> 我们知道,能够改变命运的只能是行为方式的改变,是我们的行为方式雕刻出了我们人生的模样。

>> 电影《回阵》电影中教练说的一句话:“你懂什么叫未来吗?史考特,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的回报,而你现在只是一味地放弃,相信我,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史考特,但愿你生活中别像这样轻易放弃,因为生活本身比橄榄球艰难得多。”

>> 对每个人而言,我们这一生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在时间流中找到自我。

>> 第一类是属于“投资”的时间,即这类时间具备“投资”属性,当下的一份付出可以获取未来的多倍回报。例如我给自己定义的一类时间的事项有:写作、讲课。

>> 第二类是属于“储蓄”的时间,即这类时间具备“储蓄”属性,当下的一份付出可以给未来的投资奠定基础。例如我给自己定义的二类时间的事项有:学习、运动。

>> 第三类是属于“交换”的时间,即这类时间具备“交换”属性,当下的一份付出是为了交换到当下的某种需要。例如我给自己定义的三类时间的事项有:沟通、代购。

>>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时间黑洞吃掉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觉察到时间黑洞对自己的影响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我们把时间花到哪儿去了?

>> 德鲁克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 事无巨细的记录会让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显得非常烦琐,最后反而产生了压力;另一种是想起来的时候什么都记,想不起来就算了,这种记录本身是不严谨的,可参考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 一切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目标服务的,我们的目标是做时间的淘金者,让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 柳比歇夫用纸笔记录了56年,一样记录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用什么工具记录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甚至“记录时间”本身也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够持续记录,并从记录的结果中获得收益。

>> 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村上春树

>> 道理都懂,然而却很难做到。人类对于痛苦这件事情有自己的应激反应,越大的痛苦被遗忘得越快,这样可以避免心理随时崩溃。

>> 第一次犯错是我们无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是我们无心,第三次再犯同样的错就是我们无能了。

>> 反思自己的错误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也是我们发自内心抵触的事情,因为我们讨厌被质疑,不管是别人的质疑还是被自己质疑。

>> 神经科学家说,我们人类对待错误的态度与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 3.自己任何时候都有选择。

>> 原则=做正确事的导航

>> 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

2024/4/8 发表想法

斯金纳箱

>> 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

>> 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你要做的是设置好“触发器”

>>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

>> “如果你每次要做某件事时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不能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因为选择是最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

>> 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例如我在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朋友圈发自己的“自律100天”。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复盘总结一天的时间记录、计划事项完成情况及每日的原则总结。

>> 例如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用他出现的时间对表。

>> 所谓“快乐学习”、“轻松学习”是自欺欺人之论,谁信谁上当。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面对如此艰难的学习,单靠自律真的是太考验意志力。

>> 强制不见得是棍棒,一群人之间的共同学习,就是一种他律,即靠他人来提供一种约束,仅仅因为自尊心,你就会克制懒惰,拿起书本苦读。

>> 从技术上来说,现在很多公司都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上班了,远程办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为什么很少有公司这么做呢?为什么一些曾经尝试过在家办公的公司也让员工纷纷回归办公室呢?原因就是大家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这种他律就让我不好意思上班睡觉或者打游戏。而自己在家办公的话,很容易放任自己。

>> 不要用大脑思考,要用笔思考。

>> 他的回答是:一怕信息碎片化;二怕记忆外包。因此他选择读书和做笔记。

>> 在数字化时代下呼吁大家用古老的书写方式来做笔记好像是一种倒退,然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当今的电子时代中,手写的重要性在逐渐凸显。

>> 笔记本的大部分被设计为空白页,是为了让我们能更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 用手写的笔记去记录思想,用拍照的图片去记录表现

>> 我们不能单靠回忆来记录过往,因为回忆经常会被我们自己篡改。

>> 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每天健康餐的搭配,记录每个阶段身材的变化,记录每个阶段练字的变化等等。

>> 你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你在做一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别人会有负面的评价呢?原因本质上就两个:一个是大部分的人对于改变是排斥的,另一个是大部分的人不想改变但也不想变差,而你在变得更好也就意味着他在变差。

>> 朋友圈相当于一个人的“个人品牌”发布会,当每天你都在输出“自律”这样的品牌调性,你会建立起越来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 第3章 “自律100天”的持续践行

>> 第一步,彻底理解问题

>> 第二步,形成解决思路

>> 第三步,执行

>> 第四步,总结

>> 我们得接受一个残酷现实:在践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障碍,而且障碍还会以不同形式永续存在下去。

>>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对于障碍的认知,把每一次的障碍视为自己的潜在进步机会。

>> 我们把找到的方案设想为一个“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电影里的“谁”在做“什么事”

>> 请牢记:规划先于行动。

>> 复盘总结更优践行原则

>> 我们人类从基因上是追求反馈的,尤其是即时反馈。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就希望每做一件事都能直接看到它的结果。比如,做一个小首饰,戴在头上,很好看;做一把小石刀,可以切开兽皮,等等。做的事和这事的用途、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可见的。

>> 这就有必要谈到很多人沉迷游戏的原因,是因为游戏有清晰的即时反馈。在游戏里,你每打一只怪,都会非常明确地获得100点的经验值,绝不落空。你的每一个成就,都会记录在徽章系统、排行榜系统和分数系统里。你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现在的游戏设计会竭尽全力地优化这些反馈。

>> 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一遍轮子。大部分的方法其实早已存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些正确的方法。

>> 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就是:先去做那些长期看来一定有用的事情。

>> 再如,我刚开始运动的时候是从跑1公里开始的,最早期通过软件记录自己跑一公里的时间是9分钟,三个月下来可以跑到7分钟之内,如果没有这些记录,我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 方案五:培养自己的耐心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万维钢

>> 第一个不良习惯:分不清哪些是该干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干的事情。

>> 一个人如果总是干不该干的事情,那么等真正该干的事情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做。

>> 第二个不良习惯:忽视平时需要改进的小事。

>> 第三个不良习惯:拖延。

>> 原因一,切换成本太高

>> 《被打断的程序员》

>> 原因二,人类的一致性倾向

>> 原因三,习惯没有真正养成

>>  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因为我们发自内心的完美情结。从内心中,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幼年阶段,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完美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全能自恋”,这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就具备的心理,婴儿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一动念头,全世界(其实是养育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转动。

>> 第一,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方向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第二,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准备资源,当有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用;第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相当于已经把小的行动模块制定出来,即使有变化,我们也有行动的参照依据。

>> 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手头重要的事情,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即使那件事情必须要做,也得排在我们手头的事情做完之后。

>> 日本有个哲学概念叫“Wabi-sabi”,描述了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美。“Wabi-sabi”推崇短暂无常、孤寂以及不完美,认为事物有了这些特点才显得独特、真实而美好。

>> 保持冗余是大自然的智慧,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肺、两个肾,这种重复配置是应对意外情况的可靠保险。

>> 保持冗余会给我们带来“余闲”(slack),这个概念来自《稀缺》这本书。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的、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 方案六:领先时间表做事

>> 领先时间表做事会让我们获得“主场”作战的掌控感。“主场”作战和“客场”作战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做事的效果。

>> 我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的标准清晰么?

>> 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 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开启第二件。

>> 每个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洞穴人”。周围人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可能是因为他们待在他们固有的“洞穴”中。

>> 吉姆·罗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一说法被称为“五人定律”。

>> “AQ”,是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意为“逆商”。它主要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是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

>> 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这些人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这些人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 《高绩效教练》一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绩效公式:绩效=潜能-干扰(P=p-i)这个理论说明,所有能够提升绩效(P)的方法,都是通过开发潜能(p)和减少干扰(i)来实现的。

>> 被别人鼓励就是“充电”,被别人冷嘲热讽就是“放电”,如果自身“能量”不够,那么被嘲讽几次,自己就没有“电量”啦。

>> 例如你可以将马牵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强迫马一定要喝水。将马牵到水旁,是你的课题。而马是否要饮水,则是马的课题。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让别人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也没必要完成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 我们能够做到课题分离的前提是自我接纳。

>> 这也是斯多葛主义的立足点,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 这里有两条朋友圈管理的高效建议:

>> 第一,始终和你的人生目标在一起

>> 第二,多交“贵人”,少交“损友”。

>>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 所谓控制,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他的控制感。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逆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逆商成正相关。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能明白一个现实,能够一直给你鼓励的人永远是少数,

>> 别人只是评价了你的做法,但你却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失败的人,这就是典型的高延伸。

>> 逆商高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耐力。

>> 逆商低的人,即便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受不了看起来不利的消息,因此会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就放弃了。

>> 活在更远的未来

>> 方案六:增强大脑的专注度大脑专注做事时会是什么感觉?那就是绝对忘却时间和一切干扰,用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状态:浑然忘我、犹如神助、灵感迸发。

>> 2 关闭大脑中的两个声音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自我批评”。不再自我批评指的是加强心理素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自我批评是一种内在沟通模式,这种对自我的苛责会让潜意识关闭,而意识层面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

>>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时间感”。忘记时间意味着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将来,要专注于眼前。

>> 3 关注饮食和姿势

>> 我们的身体体验了某种感觉或者做出了某个动作,这使我们有了某种特定的情感。

>> 我们可以刻意在日常训练高能量姿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能量。

>> 第一个是最常用的力量姿势:站立,双脚稍比肩宽,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就像超人一样,你可以感受到全身都涌动着正能量。

>> 第二个是感恩姿势:站立,高举双臂成V形,仰起头,就像做伸展运动那样。保持这个姿势,呼吸3~4次,让人感到自信。

>> 第三个是平静姿势:抬头挺胸,双脚分开,膝盖放松;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做祈祷状。闭上眼睛,保持姿势,深呼吸6次,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

>> 障碍四:执行一段时间后,进入倦怠期

>> 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丘吉尔

>> 原因一,倦怠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波动周期

>> 很多人幻想着一直处在波峰状态的美好,因此一旦处于波谷位置,就会开始怀疑人生。

>> 我们要更多关注自己执行“自律100天”计划的“purpose”,而不是纠结于每天要完成打卡的“target”。

>> 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觉得做起来特别有乐趣,估计别人拼命拦你,你都不想停下来。

>> 孜孜不倦地,充满乐趣地去做一些事情

>> 一件事情越是能够做得不同凡响,我们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就越能保持做事的激情状态。

>> 倦怠用英文表达就是“Burn Out”(燃烧殆尽)。我们可以想象蜡烛燃烧的景象。

>>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得最起劲,因此最快被二氧化碳包围。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足够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 调整燃烧速度

>> 当一个工作要求高而我们缺乏时间或方式完成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失控裹挟,从而让自己心好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拆分自己的目标,让自己选择每天执行的项目变得没有什么难度。

>> 大部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当前进时,我们高歌猛进;当后退时,我们要咬紧牙关去接受。

>>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有句台词: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希望,对于处于波谷倦怠状态的我们而言,的确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 做好精力管理

>> 1.精力由四部分构成:体能——情绪——注意力——意义感,越底层,越基础。

>> ①金字塔模型第一层——体能体能好的人精力会更旺盛,才能承担更多的工作。现在的医学发现,体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大脑的供血、供氧、供糖都会更好。所以大脑的工作效率也高,长时间工作更不容易疲劳。

>> “大教堂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自己看不到这件事的完成,但是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与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的,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 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

>> 专注投入的表现是:

>> 1.时间感停止,自己觉得刚过去5分钟,事实上已经2个小时。那种看着表等下班时间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专注投入的感觉的;

>> 2.自我消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忘我体验,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会说那是“人球合一”的极致体验

>> 3.忘记很多生理需求,不知饥渴,甚至连厕所都不用去;4.不在意他人评价,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自得其乐;5.有控制全局的感觉,专注时感觉自己就是这件事情的君王,可以掌控一切;6.做事的过程已经是享受,过程即回报。

>> 如何让自己更能专注持续地把事情做下去?一方面找到自己快乐的那个原点;另一方面找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痛点。

>>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1.执行计划的节奏是否太快?2.经常采用哪些方式呈现自律计划?3.对于践行完计划后的更好未来,有没有信心?4.我的体能管理有助于精力管理么?5.近一周以来,我的情绪状态如何?6.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了哪些非做不可的意义感?7.评测下处在习惯养成的哪个时期?8.每天专注的时间有多少?

◆ 第4章 “自律100天”的行动指南

>> 复杂可能是隐患

>> 我们想要完成更多的项目,初衷一定是希望让自己更快地改变,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欲速则不达”,规划做得过于完美,你可能最终会不堪重负而被迫中止。

>> 事故调查发现以下原因:首先,它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但同时又加了风帆桅杆,这就是累赘,反而增加了军舰的自重。

>> 其次,整个军舰建造的每一道工序上,工人唯恐用料不足,每个环节要多加个螺丝钉,多一两半两不要紧,但是累积下来数据就惊人了。军舰完工后,船的整体重量比设计重量多出了747吨。尤其是舰体上部过重,导致重心上移,容易发生倾覆。

>>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Ockham’s Razor)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这个原理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所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 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 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则更加美。

2024/4/16 发表想法

我一般记了不咋看哈哈哈

>> 我们会更愿意翻看自己精心设计过的一本笔记

>> 一方面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倦怠,另一方面为了让自己能更有效地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 从心态上,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否定

>> 从行动上,我们要不断地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 我们的认知经常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知道就能做到,二者往往不是一回事。例如,我们知道健身很重要,学习英语很重要,不抽烟很重要,就会下决心去跑步、去背单词、去戒烟吗?显然二者不能划等号。

>> 从方法上,我们需要和践行得最好的人在一起

>> 小步快跑,迭代升级

>> 别被已有的方向绑架

◆ 第5章 “自律100天”的践行见证

>> 第一个百日计划,是在孕期完成的。怀着三胞胎,每天两件事:读书、练字。这两件事,让我告别焦虑,平心静气,满怀爱和期待,这个百日结束不到一周,小生命便到来。第二和第三个百日计划,是在产后回到工作岗位后完成的。每天三件事:读书、运动、画画。这三件事,分别让我丰富精神世界、恢复窈窕身材并练得新技能。这两个100天,让我获得了事前给自己设定的奖励,让周围人给我打上了“自律”的标签。第四个百日计划,开始得悄无声息,现已接近尾声。不需要有人监督,也不需要有人喝彩,它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静静享受这一切,做着笃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

>> 第一个挑战100天结束后,面对自己的改变,因为有氧运动身体变得轻盈;因为早起,每天比别人多60分钟,看书、记笔记,腹中有书气自华,同事说我精神了,家人说我更加自信了。我面对镜子,瞬间泪奔,因为求进的我,自信和洒脱。杨老师的鼓励、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呐喊、自己的付出,着实让自己感动,脑海中闪“逆袭”,继续第2个、第3个、第4个……第7个的100天打卡,我坚信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为了自己也为了生命中的每一天,心怀感恩、微笑面对。

>> 我正式开始百日计划活动:读书、运动和写作。

>> 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想法开始写作,只是想让自己慢慢成长。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