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成长》
帅健翔
76个笔记
◆ 点评
2023/6/23 认为好看
◆ Part 3 深度学习,成为认知突围的高手
>> 用在个人的成长上,就可以得出行动标准:先从一小步开始,关键是先跑起来,然后慢慢调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他山之石的关键是,这个石头越大,效果越好。所以,平时课堂上,我也管它叫“大材小用法”。比如,你把宇宙规律用在为人处世上,把物理定律用在沟通交流上。
>> 比如,你的目标是让自己个人成长的脚步更快。个人成长对应的高维思想在哪儿呢?你就想,世界上什么发展最快?金融世界、商业世界、互联网世界瞬息万变,这三者的变化和发展的速度,一直非常快,那你就用各种渠道,收集关于这三个领域最新的100条观点或原则。
>> 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差别:时差。
一个是自己和自己的时差。比如,你今年30岁,但过去总在浪费时间;假设你的零零碎碎、漫不经心加起来,一共浪费了20年,所以实际上,你没活30年,你只活了10年。你30岁,却只活了10年,这就是时差。
一个是自己和别人的时差。比如,过去的10年,你的朋友每天努力学习,保持上进;你用同样的10年,每天打游戏,吃喝玩乐。10年后,你的朋友成了学习高手,你成了游戏高手。这里没有谁好谁坏,只是从更普遍的角度,生活可能会对你的朋友更温柔一些,这就是时差。
>> 请养成一种能力:获取一手信息的能力;再养成一种习惯:随时随地地发问、思考、内化;最后,再养成一种态度:马上行动,做了再说!
>>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有很多事情,不为我们意志左右,不由我们所控制。但是,总会有你可控的事,事情中也总有你可控的部分。
>> 所以他们有了一种幻觉,听过就等于知道,知道就等于做到,做到就等于做好,就等于过好一生。
但事实上,“听过道理”离“过好一生”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 我们需要建立的第一个基础认识是:道理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换句话说,它们有适用范围:某个道理在某些情况下适用,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就不适用。
>> 不稳定的时代,我们追求稳定。稳定的时代,我们追求可能性。
>> 俭朴无疑是美德,但过于省吃俭用,只能带来限制。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时,有3种处理模式,分别是:删减、扭曲、一般化。
>> 我们愿意去相信:我们看到的道理就是道理的全部,我们听到的道理就是真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种幻觉。幻觉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懒,我们希望一劳永逸。
>> 拿破仑的原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当不好士兵的士兵,就一定当不成将军。
>> 节奏快的时代,更需要快速自学的本领。
>> 有了目的地,车才能全速前进。如果没有目的地,哪怕你有很好的车技和经验,全速前进了还是在乱开。况且,没有目的地时,能不能算是“在前进”呢?
>> 你要是有同行的对手,你的取胜之道就有3个层面了。第一,你比他有天赋,这是咱们第二章的内容。第二,你客观知识比他强。第三,你主观经验比他多。要是今天你暂时落后,对照一下,就清楚输在哪儿了,而不是笼统地归因为“能力不够”,或是可笑地误以为“运气不好”。
>> 通过提问和思考,认识自己和世界
>> Step 1 无意识的无能
Step 2 有意识的无能
Step 3 有意识的有能
Step 4 无意识的有能
>> 最后回顾一下,这些最快的跨越方式: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专人指路;
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结伴同行;
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自我加练。
>> 你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但不能只依赖别人的帮助。
>> 请记住,学习,永远是一件以自我为中心的事
>>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异地恋。3年里面,男生给女生写了700封信。最后,女生嫁给了邮差。
>> 走马观花一路下来,留下的基本只有情绪和感受,没能真正学到什么,更别提把学到的用起来了。
◆ Part 4 超级践行,用行动打破圈层
>> 每天剩下的8小时,最起码,你要吃喝拉撒、要联络朋友、要陪伴家人,还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所以,现实是,每天并不会有剩下的8小时。
>> 与其拥有松散的8小时,不如利用专注的2小时。
>>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每天保持前进。
最重要的时间只有一段,就是每天专注的2小时。
>> 拖延症的原因,要不就是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要不就是低估了任务的难度。
>> 为什么做,永远比怎么做更重要。
>> 别人只能在积极情绪的状态下奋勇向前,你却还能在消极情绪下一路高歌。
>> 比如说,你生病了,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这个病是要提醒你,该停一停了,再用身体就会垮掉。
>> 我常被问道:老师,这10年来,你是怎么坚持的?就像怎么坚持早起,怎么坚持阅读?
我的回答总是多少有点让人失望:对不起,我没有坚持。
就像你去问宿舍里那位每天打12小时游戏的同学:你是怎么坚持的?
他会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你:我没有坚持啊!你说什么呢!快来开一局吧!
我每天看5小时书,跟你每天打12小时游戏的同学,其实是一样的。我早起,跟你不早起,其实是一样的。我和你,都一样,都没有在坚持。唯一的不一样是,我们的选择不一样。
>> 你常常无法坚持,正是因为你在坚持。因为当人们说“坚持”的时候,通常是表达态度,而不是描述行动,比如“我要坚持到底”,它表达的是一种决心。但语言影响潜意识,潜意识最终影响行动。我不喜欢用“坚持”,因为坚持的潜台词是“痛苦”。如果你在“坚持”后面加上一件事,很大程度上,那件事情对你来说是痛苦的。而痛苦,就注定了你从不开始,或是半途而废。
>> 所以,我更倾向用“保持”。保持做一件事情,保持一个结果,听上去是不是轻松多了?你要问“坚持”和“保持”的区别是什么?我说两句话,你感受一下:“我坚持学习”“我保持好成绩”。保持,更多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从容。
>> 要做成一件事情或养成一个习惯,请记住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为免你没有get(获得)到重点,我翻译一下,这句话的启示用8个字总结:马上开始,一直保持。
>> 我把读书的目标,划分为几个层次:1.获取,2.理解,3.感受,4.运用。
>> 但如果你没有完全掌握,这样的“快速阅读”,实质上对信息获取的完整性,是有巨大伤害的,你在人为地“断章取义”。这样一来,快速阅读能带给你的,就只有一种“你好像在读”的快感了。更不用说要达到后面的层次,或同时达到所有层次了。
>> 从另一方面看,目前你能看到,对身体所有“快”的调节方式,几乎都对身体有害。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异曲同工,以前说守身如玉,现在要学会守脑如玉。
>> 你要记住,从来都是如此,慢速阅读解决的是学习的问题,快速阅读解决的是贪心的问题。而贪多求快,偏偏是学习成长中的大忌。
>> 而“快”的最大一个陷阱是,材料越熟悉,速度必然越快。你的速度,与你阅读的客观速度无关,却与你对文本或内容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常读工具书籍的你,读小说就会慢一点;常读中文书籍的你,读英文书籍就会慢一点。所以,你很少碰小说,也很少用英文进行阅读,因为陌生的不爽,熟的爽,慢的不爽,快的爽。导致的结果是:越熟悉的就越快,越快就越爽快,越爽快你就越要读。
>> 我常在我的社群里说,我们是业余传播正能量,教你一点经验及个人成长的策略与方法,但别人是全职散播焦虑搞伪科学啊。读书哪有那么多方法,就一个:逐字逐句认真读。
>> 脚踏实地的阅读好比吃饭,饭要一口一口吃,菜要一口一口消化
>> 近几年来,最好的商业模式,都在重新定义时间。“饿了么”“美团外卖”,重新定义了30分钟,你坐在家里等一会儿,就有人送饭给你吃;“喜马拉雅FM”“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重新定义了10分钟。路上的零碎时间你可以学习;各种短视频平台重新定义了5分钟,只要有点时间不知道干吗,你就能从视频里获取趣味;之前爆红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重新定义了60秒,专家用1分钟帮你指点迷津;而大家熟知的“抖音”,重新定义了10秒钟。
>> 你还会有焦虑吗?不会有了!首先你没有时间焦虑,其次你再也不怕那些每天都嚷嚷着“我每天都在努力”的人了。
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超越你,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精确到秒的努力”。
>> 精确到秒的本质是精品意识。
>> 对于刚离开学校、步入职场的新人,要完成一次角色和思维的转换。你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请记住,职场的第一要务是做事,而不是学习。首要目标是出成果,而不是有收获。你要做到3个尽可能:尽可能快,尽可能多想一步,尽可能不犯错。如果犯错了,尽可能不犯第二次错。别每次犯错后就跟你领导说:真的学到了很多!谁让你来学习啊?又没交学费,还给你发工资!
◆ Part 5 优势升级:关注自己所有的,吸纳自己想要的
>> 你突然想起来,自己是不死的!于是你跟自己说:那我先睡一年吧!结果你睡了一年,起来发现还是有点困,你又跟自己说:我再睡一年吧!于是,你就这样睡了一年又一年,因为你是不死的,时间对你来说完全不重要。试问,这样的“不死”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 怎么保持每天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写一篇文章呢?
>> 我曾在东京生活半年,让我眼界大开的,是日本人的效率。日本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写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 最有效率的沟通,就是不沟通。
>> 能用图示的时候,就不要口述。这是日本人的第一个时间哲学。
>> 在日本排队,有一个特点,队伍虽很长,但很快。在国内排队,也有一个特点,队伍虽不长,但很粗。
>>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从来没拥有过这个钱,所以你对它能买什么,并没有概念;反过来一样,如果你对这个钱能买什么没概念,就证明,你不曾拥有过这个钱。
>> 钱在流动的时候,要么流进,要么流出。如果你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个月,你的现金,只有一天是流进的,就是发工资那天。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严格来说,你的现金,每天都是要流出的,哪怕只是坐个公交、乘个地铁,更不用说其他更大的支出了。
钱每个月只流进来一次,但每一天都在流出,你能不焦虑、不担忧、不捉襟见肘吗?在这种情况下,能活得好才怪呢!
>> 其实钱和水一样,静态的钱,只能被使用,更精准地说是被消耗;而流动的钱,会被转化,被放大。
>> 人生很简单,就是努力用你有的,换你没有的。
>> 变现的最终本质,是“信用变现”。今天你能赚到钱,不是因为你有知识也有行动,也不是因为你的知识和行动能产生价值;而是因为,有人相信你所提供的知识或行动有价值,其重点在前5个字:有人相信你。
>> 投资思维:利用已有的,换取想要的
>> 从今天开始,把你花出去的每1分钱,用出去的每1秒钟,交回来的朋友,视作投资。
>> 一个游戏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输得最惨?不懂规则的时候。一个考试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考得最差?不知道出题规律的时候。
>> 懂了才是投资,不懂就是投机,不论从决策过程还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投机与赌博基本无异。
>> 在你不懂的时候,风险永远最大。
>> 著名的投资家彼得·林奇曾说过,大多数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货比三家,去做那些鸡毛蒜皮、讨价还价的事情,却不会在他们所买的股票基金、在他们做的那个大的投资上,花一点点的时间。
>> 人都喜欢着眼在小事上面,大事却从不在意。把钱往那里一扔就不管了,只投不看,他们没有风险意识,更没有风险管理的能力。所以才会人家投,他也投,看不懂,他也投。
无知,就是最大的风险。
>> 你活到了二三十岁,但在金钱上的年龄,可能只有不到5岁。你的“钱龄”,似乎没有跟你的年龄同步增长,最后达到应有的一致啊!
>> 所以金钱的三观,分别就是:赚钱观、用钱观和存钱观。你有什么样的金钱三观,决定了你能拥有多少钱。
>> 如果你只通过打工来赚钱,你就会打工打到死的那一天。
>> 我该怎么理财啊?
我的回答总是:在你存到100万之前,最好的理财方式只有两个,我建议这两个同时并行,一是:省钱,也就是降低消费;二是投资自己学习财富和理财的相关知识。
>> 我发现大部分人年轻的时候,钱都浪费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吃贵的,二是买衣服。但你可能没有想到,吃多了会胖,衣服很快会折旧,这两个基本是无意义的消费。
>> 不计投入、不求回报地把一切投资在学习和成长上
>> 发展阶段,就全心全意用在发展上吧!没必要吃米其林,健康有营养就行;没必要穿一线大牌,得体舒服就行;更没必要学那么多,一年有一小部分的收入放在学习上,加入对的组织,上一个对的课,看几本经典书籍,保持前进就行。
◆ Part 6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赢得世界
>> 没有消极情绪,只有对情绪的消极认知
>> 情商高的人愉悦别人,顺便把自己也愉悦了,收获的是成就感;而讨好的人愉悦别人,就先把自己放弃了,收获的是安全感。
>> 什么是先跟后带?顾名思义,我先跟着你的方向走,再把你带到我的方向来。
从沟通上来说就是:我先给你正向的反馈,再说我想跟你说的事。
先跟后带,往浅了讲,是对人的尊重,往深了讲,是同理心。
>> 绝对坐标,就是假设对方完全不懂。
>>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表述得很简单,你就是没有完全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