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关系》
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瑞安·尼科迪默斯
113个笔记
◆ 点评
2023/6/20 认为一般
◆ 版权信息
>> 你一定要记得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而不是反过来。
◆ 序言 当疫情来临时
>> 我们的“新常态”感觉极其不正常。经济和健康上的不确定性引发双重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持续发酵。虽然身处混乱的世界,但我们或许依然能找到一种获得平静乃至美好的方法。
>> 有觉知地生活就是面对危机时最好的准备
◆ 引言 拥有更少,照样生活
>> 悬挂在每件新货品上的价格标签只展现了冰山一角,我们要为一件物品付出的真实代价远超它的售价。储存、维护、清理、洗涤、充电、装饰、补给燃料、换机油、换电池、修理、重新粉刷、照料、保护,每一样都是花费。
>> 在让一件物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一定得仔细挑选,因为我们着实负担不起来者不拒。
>> 极简主义能让我们超越物质,为生活中更重要的无形事物留出空间。
>> 她不是坏人,只是生活失去了意义,催生无法遏制的不满。
>> 我一周工作80个小时,为了“成功”营营役役。
>> 井井有条的囤积者
>> 我的生活是一团井然有序的乱麻,但其实我被自己的堆积行为压得喘不过气,我知道必须做出改变。
>> 如果生活得到简化,我就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财务状况和创造力,还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做出超越自我的贡献。
>> 如果每天丢掉生活中的一样物品,只丢一样,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呢?
>> 作为极简主义者,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应该发挥作用或给我带来愉悦。否则就应该舍弃。
>> 我在房间、衣橱、橱柜、走廊、汽车和办公室里寻寻觅觅,翻箱倒柜搜寻可以扔掉的东西,只希望留下对生活真正有价值的物品。我逐一审视家中的物件,包括童年的棒球棒、缺了几块的旧拼图以及婚礼华夫饼制作工具,最后扪心自问:“这些东西能为我的生活增添价值吗?”问得越多,我越是干劲十足,也越能得心应手地丢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感到自由、快乐和轻松,发自内心地想要丢掉包袱。
>> 瑞安继续每周工作60—70小时,有时甚至达80小时,他牺牲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他几乎从不考虑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或是创造力。最糟糕的是,他感觉自己停滞不前:不再成长,不再超越自我做出任何贡献。
>> 消费本身并无问题,轻率的消费才会带来不良后果。
>> 瑞安说他成年以来第一次感到自由:舍弃无用之物,给剩下的东西腾出空间,当这件事做完,他立刻感受到了自由。摆脱赘余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却为接下来几周或几个月即将发生的变化留出了空间。
>> 开始给予,而不是索取;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人本身,而非物质。
>> 极简主义者关注的并非让物质财产少一点,再少一点,而是为更多的时间、热情、创造力、经验、满足感和自由腾出空间。清理杂物为那些让生活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创造了空间。
>>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
>> 揭开人们掩藏于羞耻感之下的真相,就像过去的我们用堆积如山的无用物品来隐藏心中憾事一样。
>> 本质上,每本好书都做到了两件事:沟通和表达,和读者“沟通”一些重要的事情,同时“表达”对世界某种深刻的见解。
>> 一本好书改变你的思想,一本伟大的书改变你的行为
>> 如若只是读过此书,却始终没有付诸实践,那便是错失重点了
◆ 关系一 物品
>> 他们相互隐瞒自己买了什么东西;
他们在实际开销上彼此欺骗;
>> 他们将对方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变得心胸狭窄,心怀怨恨;
他们为自己现在的样子感到羞耻。
>> 说到自由,你通常会想到在任何时刻都能为所欲为。
为所欲为。
任何时刻。
然而,深入思考,你很快就会意识到那不是自由,而是自我强加的暴政。
>> 真正的自由永远高于虚假自由的伪装,只有冲破自己一手搭建的美丽藩篱,我们才能抵达真正的自由。
>> 极简主义不是欲望的解药
>> 需要说明的是,对瑞安和我来说有用的规则,不一定同样适用于你。这是我俩关于简单生活的食谱,像任何食谱一样,你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如果30/30守则太严格,20/20守则太死板,或者90/90守则限制过多,那么请根据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前的舒适度,来设置自己的参数。
>> 但是,劳力士无法换来更多时间,奔驰车无法带你更快抵达目的地,度假屋也不能帮你赢得更长的假期。
>> 我们让这些物品进入自己的生活,至多只能将其当作为生活提供舒适和效率的工具——它们可以强化有意义的生活,但物品本身无法给生活带来意义。
>> 即便产品供大于求也没问题,只要预算足够,广告可以制造出虚假需求。
>> 最简单的整理术就是根本别把东西领回家。
>> 在发现几名男性试验对象在临床试验中经历了长时间的勃起后,西地那非的制造商急切需要为这个解决方案找到一个问题。于是他们雇了一个广告公司,臆造了“勃起功能障碍”一词,随后,伟哥(又称“万艾可”)诞生了。这番操作,从一个相对不重要的问题入手,创造了每年利润高达30亿美元的蓝色药丸。
>> 在除美国和新西兰以外的所有国家,针对消费者给处方药打广告都是违法的。
>> 他宁愿把药卖给健康的人,因为他们更有钱。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销售新的“治疗方法”。
>> 李施德林原本是一款地板清洁剂,可口可乐本来是吗啡的替代物,而全麦饼干的制作初衷是防止小男孩手淫。
>> 看看这条“以防万一守则”,又名20/20守则。它的工作原理是,任何你所丢掉的东西,假如你真的需要,都可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花不到20美元从附近买回来。
>> 广告虽然被贴上了“免费”标签,但我们却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两项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和注意力。
>> 难以企及之物分外迷人
>> 假如用一句话概括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那就是:你可能不需要。
>> 我们已经进化到能够自我欺骗。
>> 我们的现实由一种极其精妙的自我欺骗过程创造而成。
>> 少了就是剥夺;
多了就是放纵;
“足够”是一个最佳的中间点;
一个意图与满足的交会之处,
在这里,欲望不会阻碍你创造有意义的东西。
>> 怎样界定你的自由的价值?为了获得自由,你愿意放弃什么?
>> 不要觉得缺少了某样东西你就会变得不幸。事实上,如果你自己感到不快乐,没有任何“物品”能让你幸福。
◆ 关系二 真相
>> 我小心翼翼地回避这令我痛苦的源头,就像一个被烧伤的小孩子,此后整个童年都会躲着炉灶。
>> 没有捷径,只有直路。
>> 生活本就不易,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多少会与困难相随。
>> 生活中最严肃的话题只能以玩笑的方式来谈论。
>> 我好像在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可我们难道不都是如此吗?我们是圣洁的罪人、富有爱心的浑蛋和真诚的骗子。我们都具有两面性——我们是活在二元论世界的三维生物。
>> 对问题视而不见终归不是办法。尽管你不希望反应过度,但反应不足也绝非上策。
>> 如果给我27岁的生活舒适度打分,10分满分,那绝对可以打到6——刚好是个逃避改变的分数。
>> 纵观历史上一切伟大成就,不难发现,不安恰恰是伟人成长的起点。不安是真相所在,它将缺陷、错误、不协调之处都暴露出来;而舒适则是个骗子。
>> 一旦快乐消失,一段关系中的缺陷就会再次暴露。而人们会继续说谎。
>> 出轨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最深层的背叛,是一种谋杀。即便在施害者扼杀了一段关系之后,受害者的痛苦还是会延续。而且,这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失误”的结果,哪怕仅仅是一次不忠,背后都是一系列未曾宣之于口的错误决定。
>> 考试中答错题是错误,而不学习则是错误决定。错误是无意识造成的,而错误决定却是有意为之,而且通常不顾后果。
>> 在亲密关系中,违背期望的可能性以及撒谎的可能性都会更大
>> 诚实是简单的引擎
>> 好吧,因为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 我们很小心,没有去夸她与生俱来的“天赋”。“你踢得很棒”比“你棒极了”更有力。
>> 当大喊大叫不再奏效,我们就开始玩一些愚蠢的噱头:喝醉了在脸书上发帖,发吸引眼球的推文,在Instagram上晒出裸露上身的照片。
>> 不安是真相所在,它将缺陷、错误、不协调之处都暴露出来;而舒适则是个骗子。
>> 羞耻是自然反应,是对持续犯错的一种情感惩罚。
>> 我们无须以刻薄的方式来实事求是。
>> 有些事实最好不讲出来,否则只会成为噪声,干扰真正的意义。
>> 只有当语言比沉默更有价值时,你才应该讲话。
>> 我靠物品来填补空虚,却不敢探究那空虚的真相。”
◆ 关系三 自我
>> 一个痛苦的人带着微笑,也还是一个痛苦的人。
>> 我们只能同时应对有限的事物,因此我们总是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想法、故事和生活当中,仿佛其他人都是我们故事里无须付费的临时演员,仿佛他们并未经历过同样的奋斗挣扎。
>> “活在当下”的三个敌人:百无聊赖、愤世嫉俗和绝望。
>> 如果你百无聊赖,那么你是沉闷无趣的;
如果你愤世嫉俗,那么你是懒惰的;
如果你沉浸于绝望之中,那么你没有活在当下。
>> 经过几年的小灾小病,我的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睡眠良好,体力充沛,能够专注,过着卓有成效而令人愉悦的日子,内心平静。
>> 上次那个药方有副作用?别担心,我们有另一种药来治疗副作用。
>> “消除生活中的噪声帮我听到真正重要的声音——我的健康。”
>> 最好的药物都是免费的:饮食、锻炼、睡眠还有阳光。
>> 想要得到更好的礼物,必须主动要求
>> 睡眠不足不是什么荣誉勋章,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标志。
>> 将咖啡因摄入量降到最低,避免午后摄入。
>> 痛苦令我们更加生机盎然。拒绝痛苦,你就是在拒绝生命本身。而经由痛苦,你会比自己料想的更加了解自己。
>> 我也知道,若拉长时间线,一切痛苦都是暂时的。我们总是时不时要崩解,再重组,变得更坚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有时,我们就是需要从崩溃中重生。
>> 首先弄清自己最大的压力来源和痛苦所在是什么,然后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在阻碍自己进步。什么叫嚣得最大声,什么是最大的阻滞?
>> 自我照顾不用大阵仗,细小的改变常常就够了。
>> 不要因为害怕错过就失去动力、止步不前或是忽略当下。你总会错过一些东西,真正的力量源于专注与坚持。
>> 不要让琐事妨碍有意义的生活。
>> 不要将食物当作娱乐。
◆ 关系四 价值观
>> 因此,问题不在于欲望,而在于我们相信,下一个里程碑会带来持久的欢愉——尽管从过往经验中我们已经知道它并不会。我们都曾经成功赢得奖杯,搬到新的社区,开始一段新感情,获得渴求已久的新物什,而后,不过是在欲望的另一边品尝失望。
>> “不管你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多么坚定,”他在实验中期说,“当每天身处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中,被狂轰滥炸时,你也会很容易在价值观上做出妥协。”
>> 如果生活与价值观相符,你就会体验到幸福。因此,幸福不是目的,过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副产品。
>> 当对财富或快感的欲望比自己的价值观更强烈,我们就会为了短暂的收获而牺牲自我的充实与意义。
>> 幸福不是目的,过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副产品。
>> 要想活得有意义,最佳途径就是让你的短期行为符合你的长期价值观。你会希望未来能够以此刻的自己为傲。
>> 无止境的成长会为了利益而牺牲人本身,有意识的成长不会假装金钱无关紧要,但绝不允许自己的动机受利益驱动。
>> 不要追求完美。完美是一种错觉,对其孜孜以求永远会以失望告终。但是,我们可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做出改变。
◆ 关系五 金钱
>> 每一次,我都以为满足感近在咫尺,但当我转过拐角,肾上腺素就会消退,前方所见的只有渴望。
>> 金钱既不坏也不邪恶,它只是一个放大器。它不一定会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它会放大我们已经存在的行为。
◆ 关系六 创造力
>> 极简主义不一定能使你变得更有创意,但移除生活中的赘余通常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具有创意的一面。
>> 长久以来,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作为专业人士的乔舒亚和私底下的乔舒亚。
>> 为何不见人们脸上的微笑?
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每天查看智能手机150次。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每天敲击、滑动、点触手机2617次,导致人均每天使用手机的实际时长达12小时。更糟的是,86%的智能手机使用者在与亲朋好友讲话的时候也会盯着自己的手机,而87%的千禧一代说自己的手机从不离身。
>> 发光的屏幕成了一切的阻碍,分心之物令我们沉迷。滑动屏幕是一种新的吸烟行为。
>> 当我们不再将分心与忙碌工作同生产力与效率混为一谈,便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完成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事。
>> 但在我看来,忙是一句骂人的话。
>> 一旦让自己的生活远离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你便清除了主要的安慰剂,终于不得不直面触发自己诸多冲动的阵痛。没有了闪光屏幕来提供娱乐消遣,我面对的是雷鸣般的沉默。在调低周边一切的音量之后,你便能听到自己的想法发出的巨响。
>> 评判不过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评判者的不安全感。多数批评不过是个人喜好的一种任意发泄。既然不是你要求的,你便无须回应。最好也不要反击,而应该删除、静音或是阻拦,然后继续接下来的创作。
>> 大部分批评并没有什么言之有物的内容,所折射出的几乎都是自身的不安全感,不能为对话增添任何价值
>> 但即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你的作品的批评,往往也不是给“你”看的,而是给作品的消费者看的。
◆ 关系七 人
>> 你可以设立界线,同时不将别人推开。
>> 因为孤独感正蔓延全球。我们成了网上“交友”专家,却失去了与他人的真实接触
>> 以牺牲正直为代价的忠诚有害无益。
>> 嫉妒。嫉妒是最无用的情感,它源自怀疑,怀疑自己不够好,没有尽力,怀疑他人配不上。
>> 如果你买了新的物件,不要给它们附加什么意义。因为如果它们没有意义,你就可以随时离开。如果你有了新的想法或是养成了新习惯,也请记住这条准则,不要让它们拴住你,因为当它们不再对你有用,你就可以放弃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