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笔记
- 止盈的智慧:见好就收的魔法。
-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 所以怎么动手,里面还有一些讲究。不一定是下狠手、一刀全切,因为你大概率舍不得。其实解决方法和我们做止损是一样的,可以分阶段做,做一半留一半。
- 你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做一辈子金钱的奴隶,还是让赚的钱为自己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人生。
12 止盈的智慧:见好就收的魔法
大家好,我是玖洲,我们接着「不止金钱」。
我们上一期聊的止损本身是有点反人性的,今天要聊的同样也是反人性的事——如果你赚钱了,什么时候该收手。
亏钱了需要收手,赚钱了也需要收手吗?当然需要。
还是用之前一期的例子:假设你手上有 1000 元钱,投资了一支股票,是涨到 1100 元卖掉,还是涨到 1500 元卖掉?
万一 1100 元卖掉了,后面又涨到了 1500 元,你会自责吗?假如是我,大概率会。
如果你没有卖,以为会涨,但它不仅没有涨,反而跌回了 1000 元,你会不会难受?这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绪。导致这种情绪的,是「锚定效应」:我们会去锚定价格最高的那个点。
我经常听朋友抱怨:「唉,当时差点儿就赚了 20 万」,「唉,当时房价太高了,差点儿我就把房子卖掉了」。那这个「差点儿」的意思就是没有赚到,坐了个过山车,心里就会老想着曾经出现过的最高价。更糟糕的可能是,高点时没有卖,结果价格一路下跌,钱又赔回去了,我们的情绪也就在贪婪和恐惧中徘徊。
所以有一句俗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2015 年有人把这句话改了一下:「会卖的才是爷爷」,这大概也就说出了当时大家的心情。
我们都知道应该「低买高卖」,但问题就在于,谁也不知道那个低点和高点在哪。投资的周期性也就在于此,你以为高点远远没有出现的时候,它就真的来了,你以为低点永无止境的时候,它又会悄悄过去了。周期性里隐藏着不可预测性。
下行周期里,我们用止损来控制风险。上行周期里,我们就可以用卖掉来控制风险。这种风险叫「事前风险」:它还没有发生,但它一定会出现。
机构怎么做
那我们来看一看投资机构是怎么做的?
关于盈利后该在何时卖出,机构其实也是有一个专业术语的:「止盈」,简单理解就是让盈利停止。
止盈并不会像止损那样,有强硬要求。止损条款是写在公司的风控条例或合同里的,但对于盈利没有统一规定。可以说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有一千种策略。
我举两个比较常用的策略,当作案例供你了解。
一种是确定一个目标收益率。这个最简单的一种策略。比如我们以前经常用「三年翻一倍」作目标——你看神奇的数字 3 又出现了——在 3 年中任何一个时间点达到翻一倍的目标,就卖出。这种三年目标是我在一些比较长期的投资机构里经常听到的。
话又说回来,国内很多机构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期就是一年。你看这里其实是有冲突的,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会看一年以内的目标。还有更极端的,我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供职机构内部是按照基金经理的月度收益来排名的,所以他去定的收益目标叫「按月来」,真的是非常的困难。
第二种「止盈」的方法非常直白,它会直接给出一个数字作为卖出的目标价格。
如果你看过一些流传出来的股票研究报告,会在第一页看到「目标价」这一栏。比如茅台的目标价是 2000。这个目标价是由几个不同的参数相乘得出的。
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研究员都是在摆弄数字,就像数学家一样,显得非常专业。但这种方法其实是很主观的,因为其中包含很多对公司业务、股票市场和其他外部因素的主观判断。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基本面分析」,就指的是对这些公司的业务进行研究和判断。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客观事实,但也有很多预测,一提到预测大家就知道,一定会有主观性。所以,如果你听到某一个专业的投资人跟你讲,他认为股价要涨到某某水平,你也千万不要太相信,因为这不是科学,这就只是他个人的主观预测,我们也不用去神化专业的投资人。
为什么那么难
有了这两个策略,专业的投资人是不是就能执行得很好?不见得。对于该什么时候卖,他们也觉得挺难决定。甚至给自己定好了一个目标,依然下不了手。
之前有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投资的标的物价格从很高的地方全部跌了回去。遇到这种情况,老板就会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不过来按住我的手卖”。肯定没人会敢过去按住老板的手让他卖股票的呀。但这句话非常形象,因为的确到了下手的那一刻,不管是我们,还是老板,心里都是犯嘀咕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性呀!2023 年有一部电影叫《孤注一掷》,非常火爆,电影里有一句话:「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放在投资里面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我还是想澄清一下,除了个人的原因以外,其实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外部因素对投资人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不敢卖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我这里说的这个外部因素就是考核制度,我来详细说一下。
很多基金公司考核的是「相对收益」。什么叫「相对」?就是找一个基准做对照。比如我和邻居家的狗蛋比,数学比他高 5 分我就赢了。但我俩到底是分别考了 60 和 65 分,还是 90 和 95 分,不重要,我分数更高就好。
基金的相对收益考量的就是,与市场平均表现相比,你的基金收益水平是更好还是更差。市场的平均表现通常会用一个「市场指数」衡量,比如我们在「风险」这一期里提到的「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在市场特别火热的时候,基金经理不敢有赚到钱就收手的心态:万一市场继续火爆,一旦收手,相对而言就输了,输了就等于考核不及格;要是不收手,即使后面跌下来,相对而言也没有输,那考核就能通过。
这就是制度设计有意思的地方。本想激励员工做得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但导致了负面激励——不敢「止盈」。一个制度,一个决策,一定有正面也有负面。
所以现在以「绝对收益」衡量的考核越来越多。一听名字大家就懂了,「绝对」就是定好一个数字,可以定成 10%,一到这个数字,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止盈」。
当然,即使有了「绝对」目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落实,还是需要用 IT 系统引导大家执行。大机构都有很给力的 IT 系统。它会直接通过交易系统设置自动化的指引指令,到了目标价就可以自动执行,哪怕你不记得了,系统也会执行。
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投资过美股,就更熟悉了。很多美股券商的应用程序可以设定卖出价格,这个目标价有效期非常长,可以是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其间,只要达到目标价格,就会自动卖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工具。
但如果你看到这些工具,就相信机构真的就能做得非常完美。那不好意思,我要打破幻想,问题还是出在人上。我见过很多人为干预系统的案例,到了目标价不想卖了,觉得还会涨,就去系统里面把目标价调高一点。这是不是很简单?为什么这么做?那还是因为「人有两颗心」。你又没有签合同来限制,就没有办法做到百分之百完美。
一步步落袋为安
那如果机构中的投资人都做不到那么好,我们普通人能怎么做?
我觉得,「止盈」其实不是一门写在书上的技能,它更像是一种智慧,我可以给出一些个人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做投资要对自己宽容一点。我们肯定会犯错,不管是卖早了还是卖晚了,这些事情都会发生,围棋里也有一句话叫做落子无悔。我们不能反复咀嚼发生过的事,必要的时候,也还是得做一下情绪止损的。
其次,我们的确可以像投资机构一样,给自己画一道线。
这条线怎么画?我们需要有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长期复合收益率」,它会让我们的参考更加客观。我们之前聊「投资预期和长期主义」的时候讨论过,如果拉长到十年的周期,不同的投资标的,会对应有不同的投资回报率。
用美国的股市举个例子,美股大约是 10% 的投资回报率。假设我们现在拿一笔钱投资美股的纳斯达克指数,一年有 15% 以上的收益,相对于 10% 这一市场的长期平均回报水平 ,已经有超出 5% 的超额回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了。
如果我投资的是单一股票,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我们可以去跟整个市场的水平做对比。假设今年整个市场非常不好,跌了10%,但我们的股票反而涨了5%,相对而言非常好了,我们就要做到见好就收。假设你的目标收益就是要 20% 以上,换一个角度看,别的东西已经跌了 10%,你还有 5% 的收益,意味着相对而言,你已经赚了15%。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用这种相对思维,可以比较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投资处在什么水平。
这种思维也可以用在其他投资标的上。如果你投资的是理财,这个理财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如何?如果它的收益高出了一大截,这时我们就要想一想背后会有什么风险,是不是应该止盈了?
现在我们的这条线已经画好了,你可能会说这就是纸上谈兵,还是动不了手。专业人士如此,我们普通人就更是这样了。
所以怎么动手,里面还有一些讲究。不一定是下狠手、一刀全切,因为你大概率舍不得。其实解决方法和我们做止损是一样的,可以分阶段做,做一半留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到了止盈目标,需要考虑一下未来的周期性风险。但是你投资的东西还在往上涨,心里舍不得,就只把一半的投资金额卖掉,保留另一半给自己。未来后悔也好,自责也好,情绪都有一些空间。
这种底层的思维在止损上能用,在止盈上也可以复用,这就是投资的妙处。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余地,但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可以多留一些余地,这个余地主要就是留给我们的情绪。
说到这,我还想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大家或许认为牛市是赚钱的大好机会,但实际上大家亏钱最多的时候,往往就是在牛市。
随着市场一路上涨,很多投资人倾向于买入越来越多的股票,买入成本也越来越高。一旦市场见顶,掉头向下,这些价格比较高的股票会首先出现亏损。而熊市里恰恰大家都非常谨慎,市场越跌越多,大家反而不敢买入,这也导致在熊市里,投资人整体的亏损没有在牛市里多。
回过头来说,当市场极度火热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其实是应该止盈,而不是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依旧继续买入。
止盈的智慧
我见过将止盈智慧用到极致的投资人,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可能很多人知道他,他写过一本书,中文翻译叫《战胜华尔街》,听起来就非常刺激。
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的基金经理,富达当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顶级基金公司之一。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也是一个传奇, 13 年的年化收益率接近 30%,基金规模也从不到 2000 万美元成长到 140 亿美元。
在那个年代, 140 亿美元是天文数字,可以买下一个小国家了。当时林奇有多牛呢?他和巴菲特、索罗斯 3 个人是被放在一起讨论的。到了 80 年代末,媒体上给林奇冠上各种称号,比如「全球最佳基金经理」「最传奇基金经理」等。
但在 1990 年,林奇突然宣布退休,舆论哗然。这不符合通常的路径,通常的路径是:名声达到高峰后从公募基金辞职,立马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借助之前的名望使劲募资一把,做一个超大规模的私募基金,然后就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指数级别的飞跃。但林奇选择退出。
这个故事挺让我惊叹的。敢于站在业绩最好的职业高点上退出,背后不仅仅是理性考量,比如他在公开信里提到的,想要回归家庭、关注个人健康等,其实还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后来我看到他在解释为什么选择退出时,是这样说的:你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做一辈子金钱的奴隶,还是让赚的钱为自己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人生。
林奇是在界定良好情绪边界时,探寻了更本质的东西:让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生活价值结合在一起。他在止盈之后,也的确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他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参与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支持医疗、教育、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
你看,投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发掘。
将止盈的智慧带入生活
可能像林奇一样,赚了那么多钱之后,还能够急流勇退的人不是很多,我也没法照搬他的做法,而且说实话,我也没赚到他那么多钱。但是在知道他的经历后,我对止盈的智慧有了更多反思和感受:这其实是在敬畏不确定性和周期,也是明白自己总要走入下一个阶段的。
有一句老话,「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也会把这种心态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比如这半年工作很顺,一路突飞猛进,投什么都赚钱,做项目也是做什么成什么。信心肯定比以前更强,再多一点就要飘起来了。我就会提醒自己:该止盈了,得封闭高昂的情绪,整理整理自己,没事别老在别人面前晃来晃去,说话声音小一点,讨论问题谦虚点。因为我们经历过顺境,一定会遇到困境,做好心态上的准备,能够帮我更好度过可能的下行周期。
这一期就聊到这儿,大家也不妨在评论区里聊一聊,你看到或经历过见好就收的例子吗?你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呢?期待大家的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接着,不止金钱。
延伸阅读 :
-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 彼得·林奇:为什么我选择提前退休,以此避免一个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