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笔记
- 无论如何,一定要在自己的心理账本中设置一条止损线
- 不要依靠别人,没有人会比你更关心自己的钱包。
- 最优的方式肯定是和机器人一样,二话不说立马止损。但我们是人,要超越人性很困难。既然做不到最优解,就寻找次优解,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 说起来好像特别简单,实际做起来,需要持续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才能养成习惯。
- 把止损线用到生活中。分享一个概念叫做「情绪止损」,因为情绪也是资源,用光了就没了。
10 止损的艺术:有效自救指南
大家好,我是玖洲。
上一期我们聊到,即使是在自己的「舒适能力圈」里,也不是所有机会都要出手。我们要减少决策的次数,管住手,因为不确定性永远都在,最牛的击球手和投资人成功概率也不高。
如果一击不中,出现了亏损怎么办?如果连本金的 99% 都亏掉了,又要怎么办?
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实操时一定会经常碰到的环节——止损。
我就有这样的血泪史。我在读书时有一个小小的美股账户,投资过一支股票,后来竟然下跌了 99.9%。是什么股票我就不说了,但是请大家脑补一下,跌 99.9% 是什么概念。有一部老港片叫《大时代》,主角丁谢在港股市场做投机,亏到了大概这个数字时就跳楼了。幸好我没有赌上全部家当,很是后怕。
当然,我在这里也可以剖析一下自己,究竟为什么亏掉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做投资的时候,钱就变成了虚拟数字。我们在心理上会有一本虚拟账本。这些钱亏也好、赚也好,都不会像拿在手里的钱那样真实。所以,当时股票虽然在下跌,但我觉得只要没有卖,心理账本上的亏损就没有变成真的,还有涨回去的可能;而一旦卖掉,就算涨回去也与我无关了。所以即使股票一直在下跌,我还是觉得不能卖,哪怕留给子孙,说不定哪天也能回本。
这就是虚拟记账,也是多数老投资人曾有过的心理写照。但它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尤其是血淋淋的金钱损失,谁都不想面对。但事与愿违,这种不想面对、试图用时间来换空间的做法,导致我一等再等,损失越来越大,最终等来了 99% 的亏损。然后就是一记耳光,黄粱一梦,梦醒了。
面对亏损,机构如何自救
有没有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呢?我们看一下专业机构的实践。
专业机构在投资实践中亏 99% 的情况应该非常少见。偶尔会有爆仓,比如我们一开头讲到的比尔·黄的故事,是操作上有重大合规问题。我并不认为他们的风控团队真正发挥了作用。
通常情况下,机构会被动止损,强制卖出股票;如果是其他类型的投资,就强制清算变现。
那是什么约束力量,让他们能止损卖出、而不是等待股价回升呢?
一是系统加持。相当于铠甲附身,强迫止损。我们在第一期里提过,机构中的风控团队会六亲不认,追着你做止损。当然,这有一点绝对,很多投资公司毕竟是民营企业,风控团队也认老板,可能对老板约束力不强。毕竟咱们都是打工人,都懂的,谁也不想得罪老板。
二是通过合同、合约明确止损线。每个基金在成立时,都会签署一份基金合同,详细规定预警线和止损线。一旦写进合同里,老板不执行就会被投资人告到法院。所以,这个强制手段是有法可依的。
再说一个具体一点的情况,比如一个基金在前两年都赚了钱,第三年跌了 30%,整体来看,这 3 年并没有亏损,那它还需要止损吗?
答案是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基金合同的要求,而是公司内部的要求。止损线有很多种类,包括年度止损、月度止损、整体止损等。比如,有的公司会规定年度止损线是 30%,从每年 1 月 1 日重新开始计算;或者是每个月亏损不能超过 15%,从每个月的月初重新开始计算。总之,可以层层嵌套。风控团队会把每个月、每年犯的错都滚动计算一遍,这就有点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跑不掉的。
所以,专业机构也是依靠外力制衡,毕竟止损是一件逆人性的事。天生就会做、没有一点心理障碍的概率大概低于 1% 。
普通人亏损了还能怎么做
那我们普通投资人可以怎么做呢?
我通过惨痛教训得来的第一条经验就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在自己的心理账本中设置一条止损线。
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抄。机构通常达到 30% 的损失后才会强制止损。但对于个人来讲,我观察到的现象是,亏损达到 30% 后,你就会灰心丧气,直接躺平了,这也符合正常人的情绪。因此,控制风险就是要尽量缩小心理账本。
我的建议是,把止损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比如 10% 或 15%。我在量化投资策略里见过更严格的:只要下跌到了成本线,即使还没有产生亏损,也照样把投资标的清仓。当然,这只是个参考,我们肯定不会这么严格。不过尽量缩小心理账本之后,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会降低很多。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又没有风控团队,常常因为忽视或忘记,而注意不到自己该止损了,这要怎么办?
我一般会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提醒功能,几乎所有投资 App 都会有这个功能,只需要把具体的条件填进去,一旦达到你所设定的条件,就会自动弹窗提醒。**不要依靠别人,没有人会比你更关心自己的钱包。
**马上第三个问题又来了:即使有提醒,还是下不了手。这要怎么办?
这也很常见。道理都懂,但事到临头,总觉得万一错了呢?万一止损之后,价格立马反弹了呢?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后视镜效应」,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简单来说,就是我明明已经错了,但还是先拖着,担心止损后事情又变好。心理学上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形容这种状态,叫做「损失厌恶」,就是指损失带来的痛苦,会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
我自己总结了一个方法,让这个过程变得不那么痛苦,就是分阶段止损。举个例子,假设我的亏损接受度是 10%,接近 10% 的时候我会变得犹豫不决,下不了手,强烈期待反转发生。那我可以至少先止损一半,这样心理上的接受度会高一点,毕竟还留着另一半,可以观察后续变化。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损失也会缩小一半。
剩下的一半怎么办呢?再设置下一个止损线,可以是下一个 10%。如果情况再恶化,就再重复一遍上面的动作。当然,这并不是最优方法,最优的方式肯定是和机器人一样,二话不说立马止损。但我们是人,要超越人性很困难。既然做不到最优解,就寻找次优解,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把自己逼得太厉害了,情绪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很糟糕。所以,从折衷的方法开始,先行动起来,走出第一步,总好过原地踏步。
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很自责,但我们一定会做错,这一点不用怀疑。止损的出发点就是控制风险,而不是赚钱。只要这个目的达到,我们就该很坦然了。
积极自救,不要侥幸
如果讨论到这里,你还觉得亏损的风险并不十分惨烈,那来看几个血淋淋的事实。
我们来盘点一下,几种比较典型的投资标的从 2008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最大跌幅」的含义是:从 2008 年至今,如果你在价格最高点买入,跌到最低点时所承受的损失。当然,我们不一定会买到最高的价格,所以这是一个「假设」的损失幅度,但可以提供一个参考。
首先,所有股票市场都出现过特别恐怖的大幅下跌,中国市场下跌的惨烈程度高于美国市场。比如我们的创业板指数,最大跌幅接近 70%,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最大跌幅接近 40%。黄金看起来的确是更安全的资产,最大跌幅超过40%。
那石油呢?尽管大家似乎都觉得油价易涨难跌,但在我们的考察区间里,它的最大跌幅竟然超过 80%,所以也要谨慎。2020 年中国银行推出过一款产品叫「原油宝」,面向普通投资人出售。新冠疫情暴发后,原油暴跌,甚至一度跌到了负油价(这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之后讨论)。这次暴跌让很多投资人承受了巨大的亏损。
此外,大家是不是觉得余额宝这类产品不会亏?理论上,这类产品属于货币基金,收益率差不多是 2%,属于非常安全的资产。但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美国的一支货币基金由于重仓购买了雷曼兄弟的商业票据,也阶段性地亏了 3%。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房地产。我老家在三四线城市,当地的朋友特别喜欢买房,能多买一套是一套。当然,在投资领域,地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知名大学的捐赠基金也会把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到房地产上。但房地产会永远上涨吗?
站在今天,你肯定会说「不会」。这就是「后视镜效应」,因为你已经看到数据了。如果是在两年前,你可能会陷于另外一种狂热。
其实历史上,很多地区的地产出现过周期性下跌。
举例来看,北京在 2013 年至 2014 年间房价下跌超过 20%,这还是核心城市。在香港,因为地少人多,房地产也是出了名的昂贵。但在 1997 年至 2003 年间,整个城市的平均房价也下跌了 65%。放眼海外,如果以「凯西·席勒房价指数」来看,美国市场在 2008 年的最大跌幅接近 20%,这是比较典型的成熟发达市场的案例。
展示这么多数字,其实是想和大家说明:任何可投资的资产都有潜在风险,而且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所以,止损应该是我们应对风险的家常便饭。
日常生活中的止损
其实,我也会把止损线用到生活中。
分享一个概念叫做「情绪止损」,因为情绪也是资源,用光了就没了。
我从前对自己非常苛刻,一旦犯错就反复责问自己。事情过去没过去不重要,关键是要自责、要反思。这也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教育经历有关,「吾日三省吾身」不够,恨不得「三十省吾身」,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做,进入持续的内耗和负反馈。后来,我把止损的想法用到自己的情绪上,只要自责超过一天,我就会提醒自己:情绪消耗已经到 -10% 了,这就是止损线,就此打住。因为情绪是有限的,剩下的能量要用到下一件事情上。
当然,说起来好像特别简单,实际做起来,需要持续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才能养成习惯。
一位朋友也和我分享过他的情绪止损。他主要用在和伴侣的关系上,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不吵架是不可能的。一般的流程是这样:发火、生闷气、冷战、消耗战,最后再和好。他的做法是直接说出来:后面的流程我们都知道了,不用再走一遍了,就此止损好不好?然后认个错。「假装认错」也是认错的一种高级形式,两个人就可以保持相对正常的情绪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一些心理治疗本质上也是情绪止损。
我遇到过一位做儿童教育的朋友,她的一个项目是帮助受过创伤的小朋友走出阴影。我觉得她用的方法也是画出止损线。具体做法是:让小朋友在一个他们觉得比较安全的空间中,把自己受到的创伤和痛苦表达出来,写下来或者画在纸上,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式,让小朋友把碗里的东西倒掉,就像是在心理上做一个切割,让他们可以继续往前走。这就是用心理治疗的方式做情绪止损的案例,小孩如此,其实成年人也是如此。
无论是投资,还是日常生活中,能练习自己的止损能力,就会让自己少一些纠结和内耗。倒不是说必须做到多豁达,但走起路来至少会觉得轻松一点。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中讨论一下,你是否有过情绪止损的经历?你或是身边的人会用什么方法来避免过度情绪内耗?我们想我们可以相互启发一下。
那我们下一期接着,不止金钱!
延伸阅读 :
- 《止损:如何克服贪婪和恐惧》,吉姆·保罗 布伦丹·莫伊尼汉,2016
- 价值投资者如何止损?
- 史诗级崩盘,如何解读“负油价”时代?
- 「凯西·席勒房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