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
史欣悦
112个笔记
◆ 点评
认为一般
◆ 推荐序 自洽是越来越多人面对的课题
>> 以为生意做得好、钱挣得多、出人头地就是成功,后来才发现,张弛有度、不卑不亢、怡然自得才是真正的成功。
>> 自洽指数1=好奇/麻木
好奇越多,麻木越少,指数越大。
>> 如果多些悠然自得,少些攀比嫉妒或自以为是,将会产生第二个公式:
自洽指数2=自在/攀比
>> 自洽指数3=向好/向差
>> 自洽指数4=利他/自私
◆ 自序
>> 因为赵老师还说了一句话,你们这样有自己本职工作的作者,一鼓作气两个月写出来就写出来了,两个月没写出来,那就是凉了。这样的经验之谈对我来说无比珍贵。
◆ 第一章 自洽,认识并接受自己
>> 30岁前,我听到各种意见都觉得挺有道理,也就是说领会和理解能力还不错,但是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批评。而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我会觉得有些道理只能挂在嘴边,放在现实是行不通的。
>>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来自不能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
>> 是目的本身,而不能是手段和工具,康德的这条理念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中,成为工具而不自知。
>> 长此以往,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见着排名就想往上排,见着榜单就想往高处走。有时候我会反思,我是不是一个见到一根杆就想爬的人?那样不好,我又不是马戏团的猴子。
>> 和饭团吃饭还有个好处,大家吃完了一起走两步,到建国门地铁站的小花园晒晒太阳,看看植物。自己吃外卖,就懒得再下楼,顶多在楼道里走走,把早晨用过的砚台洗洗,看看办公室那几盆花要不要浇点水。
>> 午饭后,犯困的时间到了,我会靠在办公室沙发上眯一会儿。这个眯一会儿的时间不能长,15分钟为上限,以保证自己在浅睡眠的状态。一旦进入深度睡眠,不仅不容易醒,醒了还很不舒服。
>> 内卷本来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无法向外进化,转而在内部变得更加细化、精致和复杂的过程。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与进化(evolution)相对。
>> 心理上需要间或躺平
>> 有一位律师跟我比较熟,就问我最近在干什么,那些业余爱好还有没有继续。当时我挺忙的,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工作很多,孩子一两岁,需要照顾许多事情,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 这位前辈听到我们的聊天,对着和我说话的律师说:“他应该是没什么自己的时间,他正是在爬坡的时候。”
>> 榜样启发有两层作用:初级作用就是,你看到他身上有哪些优点,你就尽量拿来学;高级作用就是,当你不知道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办的时候,你就带入你的榜样,想想要是他面临和你一样的情况,他会怎么办。
>> 一个人像他的时代,远胜于儿子像他的父亲。
>> 赚钱成为无须解释的人生目标,资本的力量和造富的神话时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燃起人们的希望和欲望,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压力和不平衡。
>> 马克斯·韦伯说:“从原则上说,再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 第二章 选择,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出发
>> 想新学一门外语吗?马上报一个离家不太远的班,这个周末就去学。想做个主播、UP主吗?现在就架起手机,录音、拍摄,不够好不要紧,一次会比一次好。只要开始做,就总比纠结强。
>> 纠结的人,无非就是纠结不知道做哪件,所以哪件容易就开始做哪件;纠结的人,无非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所以你喜欢、你想做就是意义;纠结的人,无非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做下去,能不能做出点成果来,这就更需要你先开始,才能谈坚持、谈成果。
>> 我原来也是一个喜欢想周全了再开始的人。我上面说的这些纠结都是我有过的:先买鞋再跑步吧;我又不专业,在网上录小说,有什么意义呢?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就开始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下一次,多来几次,一个习惯就养成了。
>> 大家应该多多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种下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长成了一座小花园。
>> 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不要把一件事想得过重,困难估计得过大,要有一种“这有什么了不起,别人行我也行”的气概;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要把具体做事的方式、步骤、时间安排好,认真对待。
>> 人的时间和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尝试特别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发现不对头,就可以停止了。
>> 谁再引用《论语》说“三十而立”,比如“你今年28岁了,所以要怎么怎么着”,你心里要明白,这人没把《论语》读明白,就自诩为孔子的发言人了。
>> 张爱玲出名的确是早,二十出头就声名鹊起。她的成名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她不幸福的青少年时期,她更有一种世事无常、及时行乐的不安全感,如同她在《倾城之恋》中所写下的:“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 绝大部分人的人生还是平凡中见精神,平凡中见幸福,即便是成了名的少年和晚成了的“大器”也会发现,日子还要一天天过,名声带来的好处是暂时的,负担却是长久的。对年少成名和大器晚成的过分期许,都是有损幸福的。
>> 不要给自己设限,是机缘就要善用
>> 我大学毕业时,再次面临选择,做律师只是其中之一。我考过公务员,但是没有认真准备,不知道申论的体例,没考及格;我考过国有银行和企业,都没成功。有些年轻朋友问我,你怎么怀抱做律师的理想坚持到今天的,我只能老实地说,这不是我的理想,只是当年没有地方要我,而君合收留了我。这是一句玩笑,但我也说得十分真诚。
>>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巴菲特”申请的都是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我问他,面试时会问与金融相关的问题吗?这不是你的专业,你怎么回答?他说,其实平时看看《金融时报》《经济学人》两份报刊就够了。就这样,靠着两份报刊,他直接被国际顶尖投资银行录取,并留在伦敦工作。当年,从中国内地求学出来,在伦敦找到这样工作的的确是凤毛麟角。
>> “巴菲特”的几次人生路径切换看得我既惊讶又敬佩,与他相比,我在一家事务所一待20年,显得太懒散、太保守了。
>> 如果问我,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出国读个书,在不考虑任何限制条件时,我一定会回答,应该。
>> 不去真正地换个环境生活还真难以感受,原来人和人的想法和习惯可以这么不一样,原来人和人无论种族和文化多么不同,一些基本的情感和价值又是这么相通。
>> 机会可以把握,却难以事前全部计划好。
>> 英国人交的学费很低,其他欧盟国家的学生也要根据欧盟相关法规一视同仁,学费和英国学生差不多,高昂的学费只能是亚、非、拉美的同学出。出于这个原因,外国学校也实在不愿意给中国同学挂科,差不多能毕业的人最终也都会毕业。
>> 留学真正给人镀上的是眼界的金,是胸怀的金。
>> 我适合创业吗?有时候我也问自己。好像不适合,因为毕竟过去20年我都在一家事务所里工作,摩羯座的律师,应该是满分的风险厌恶型人格。
>> 自律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每天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自己按时间表做事,需要消耗不少内力。
>> 这和工作一忙就锻炼得少是一个道理,工作忙,时间少,但是不至于半小时、一小时都抽不出来,其实是工作忙消耗了许多能量,让人无法聚集起足够的自律能量去锻炼。
◆ 第三章 在沟通中见自己,在关系中自我定位
>> 打破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不能走向反面——不会拒绝,接受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安排,最终让自己疲惫不堪。
>> 在拒活儿和干砸了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拒活儿的危害要轻一点。
>> 但是,如果你不敢拒绝,或者不愿意拒绝,打碎牙齿往肚里咽,把活儿接下来了,最后因为太忙了没有按时交,或者质量不行需要重做,那这事可比拒活儿得罪人要严重得多。答应不了就直接说,虽然派活儿的人可能也不高兴,但是不至于留下一个标签式的负面评价。本来答应不了的事,瞎答应下来,最后到了时间拿不出能用的东西,那就一定会让别人给你贴上一个小标签:不靠谱。
>>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职场新人有时候把自己看得过重了,给自己背上了好几道心理包袱,总觉得一举一动都在被捕捉、被评价。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取悦型人格”,或者叫“迎合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偏向于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日积月累就产生了很多负面情绪和心理垃圾。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严重的不能说“不”,是病,得治。
>> 在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语言的能力,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能不能把事说清楚,二是会不会聊天。
>> 说“我不懂”也有一些让自己不那么尴尬的方式,比如,“这一点我需要再去查一下”“这个问题我去问一下有经验的同事”,这都是礼貌表达“我不懂”的方式,并且提出了怎么解决的建议,就是去“查一下”或者“问一下”。
>> 凡是不能谈论的,都应该保持沉默。
>> 这次的经验就是,轻松自然,从自己出发,不要朗诵腔,也不要假大空。
>> 不求即刻的回报和交换
◆ 第四章 把职业融入自我,不要被职业反噬
>> 仔细想想,这个答案对吗?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提得对吗?
>> 哲学家周国平说过,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
>> 工作内容不令人反感、压力适当、时间适当,这三件事属于工作的“性”,这份工作能挣多少钱就是工作的“价”。一个工作合适不合适,最终是靠性价比来决定的。
>> 我开始留意身边同事和工作中遇到的人,他们说话办事是不是够professional,通过观察和收集“素材”,慢慢地我对专业精神的理解丰满起来。
>> be good at what you do——专业过硬。
>> 收敛自我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个性、随性和率性藏起来,藏在专业主义的外衣之下。
>> 想少加班就要在工作交接上动脑筋
>> 我们是服务行业,所以要加班。她说得心安理得,看起来是已经说服了自己,但是并没有说服我。
>> 难以简单交接的工作,就意味着你更可能要加班。
>> 我是一个可以熬夜或者早起看书写东西的人,但是换一个活动,我就干不下去了。
>> 人有个本能,就是对待别人的错误甚为严格,对待自己的错误甚为宽容和善辩。正因如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成为至理名言,因为它是一种超越人性的理想。
>> 要做到少犯错,第一件事就是要认真。
>> 想少犯错,第二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
>> 要做到少犯错,第三件事,就是合理复盘。
>> 那会儿一个合伙人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俩:“史欣悦是你说他什么,他都不服,然后他自己回去都改了;M是态度特别好,你说什么他都点头,但是最后发现他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 为了改改不爱听批评的毛病,我就把收到的各种批评邮件单独存在一个文件夹里,时不时翻出来看看,看多了就不觉得批评那么有刺儿了。
>> 注意态度有最基本的尺度,比如不损人,不挖苦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我有幸观摩过“对人不对事”的批评,那场面真是绝了:批评人的时候,先把你从上班开始犯过的每件错误细数一遍,然后再帮你得出一个怀疑人生的结论;从“我觉得你一直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到“你应该自己想想适不适合做律师”。可以想想,挨完此等批评的人,走出那间办公室的时候,会是什么脸色。
>> 领导者都是先被领导而后领导他人。
>> 怎么当好一个小领导呢?核心是以工作为中心。
>> 初次领导团队,小领导的权威从哪里来呢?最可靠的权威来自工作实效,即在这个人的领导下,分工合理,进度满意,成品优良,这位领导就有权威。
>> 以身作则,是小领导最重要的事。
>> 当个小领导,也得能扛事,说大一些就是要有责任担当。
>> 活儿分出去了,就要充分相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活儿派给人家,又不让人家做主,时时干预,这样的授权分工是低效的,甚至对组织是有伤害的
>> 工作开始前,要说明要求,统一体例和风格;工作中要时时协调;工作完成后要统一修改和调整。
>> 防御的目的是减少消耗、积蓄力量、站稳脚跟,然后积极出击。
>> 只要对工作有利,无论分内分外
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凡是对公司有利的事情,有余力的时候就要主动做,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
>> 不让案号和头衔捆绑住做事的手脚
>> 客户嘛,就是花钱请你动脑子出主意的,这下能理解了吧?
>> 人生不能坍缩到只剩PPT和聊天记录
>> 常识之所以为常识,就在于它不需要说人们也知道。但常识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必须反复地说,才能起点作用。虽名常识,常常不识,常识已经近乎“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学了。
>> 很多时候,常识的缺位是因为缺乏同理心
>> 他说:“您说得都对,但是公司规定就是不能有内部讨论。”我说:“那也好办,就不叫内部讨论呗。假如你说你们公司规定,不给叫作‘拍黄瓜’的菜付钱,没关系,我上菜的时候告诉你这叫‘花生米’,又脆又绿的花生米。”
>> 曾几何时,汇报变成了PPT制作,没有PPT就不会说话了。
>> 我时常会和组里的实习生说:“如果有律师通过skype和微信给你派活儿或者打电话,你就问一句,‘你有空吗,我去找你说吧’。这样可以在有限的两个月实习期里多认识几个同事,不要实习了一场,就只有微信聊天记录上的几行文字和几条语音,在大街上走对面都不知道这是天天给你派活儿的那个中级律师。”
>> 做律师的“年级”渐长,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刚睡下,突然想起可能忽略的一个问题,猛然惊醒,再难入睡。
>> 人在低谷时,最要不得的情绪就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精神给养这种东西,真是闲了置、忙了用。事情来了,宽心的药一抓就有,日子就好过点。需要现开方子现抓药,就要多费点工夫。越是低谷越需要文学和诗歌,可能吟咏本身就是排解忧愁的一种生理活动。真正特别高兴的时候,反倒顾不上念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漫卷诗书喜欲狂”,都是直接蹦跳着跑去聚会了。
>> 人总是把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复制到自己怎么对待别人之上。
>> 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每天离开单位下班打卡的那一刻,就开始自我提醒:我下班了,我既不要被管理,也不要管理人,我只需放松,安心地享受我的生活。
>> 防病治病的良方恐怕还是要把握住自己,不被各种恐惧和焦虑忽悠,相信自己只要做自己擅长、喜欢的事,同时又是他人需要的事,就是有价值的;相信生活的最基本价值——健康、友爱、正直、富有同情心,凡是违反这些基本价值原则的,都先要打一个问号,看看是不是化了妆的职业病和PUA又来了。
◆ 第五章 身体和灵魂都得健康有趣
>> 身体和灵魂都得健康有趣
>> 这世上有用的事太多了,干也干不完,可偏偏总是没用的事让人觉得人间值得,真是太美好了。
>> 为了避免年轻人迷失和堕落,他赠给年轻人三个“药方”。
>> 胡适的三个“药方”是:
第一,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兴趣。
第三,总得有一点信心。
>> 所谓“无癖之人不可交”,人要是一点爱好都没有,只会工作,也挺吓人的。
>> 最近有年轻人问我:“我觉得我爱好太多了,我到底应该博一点还是应该专一点?”我一般都会说,你想太多了,作为业余爱好,博和专都行,何况我们时间有限,既做不到博,也做不到专,自己觉得有趣、有收获就够了,不用纠结。
>> 我们说要做长期主义者,避免短时思维和行为。何为长期主义,也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对于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长期也是相对的、变化的。
>> 第一,终身学习。
>> 第二,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锻炼身体。
>> 第三,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 生活有节,不断储蓄,谨慎理财。
>> 对奢侈品要有“拥有即失去”的觉悟
>> 我们都知道生活不能过得太奢侈,同时,生活也不能过得太节俭。节俭是一种自律,凡是自律都是消耗能量的,人的能量有限,尽量把能量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日复一日地消耗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 节俭过头就是吝啬,人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不能吝啬。
>> 我逐渐发现,日子过得手太紧,是消耗人的能量的,有些不愉快的心情就是由此产生的。
>> 人上当,往往是因为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同时又有一个觉得这次不一样、自己不一般的心态。
>> 靠自己挣钱的人是停不下来的。雷军不断创业,董明珠也没从格力退休,我认识的那些收入千万的大律师,也都还在跑业务、带团队、加班、开会,没见谁说“哥们儿我自由了”“哥们儿我先撤了”。
>> 身体是我们在世界上存在的形式,没有这个形式,内容都是谈不上的。这就是那句俗话,健康是1,其他事情都是后面的0。
>> 锻炼身体本来是抗焦虑的,但是现代人的健身往往制造了新的焦虑。跑步的要晒成绩,练器械的要晒腹肌,练瑜伽的要晒倒立,社交媒体的存在让全民健身也成了全民竞赛。我那退休在家的爸爸妈妈也要关注一下朋友圈里大家每日的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