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笔记
- 即使在「舒适能力圈」中,有时也要「有所不为」
- 投资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必须抓住,控制动手的次数反而会有正面的效果。
- 职业击球手击中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呢?大家可能会认为他们十个球里能击中七八个。事实上,击中率在 28% 以上,就能被称为职业击球手;30% 就是优秀击球手;如果达到 40%,就会被称为伟大的击球手。当你知道「不打」什么球的时候,才是真正「打球」的开始。投资的秘诀就是坐在那里,观察一个又一个投球,等待最适合你的球。
- 《西游记》有一集讲的是误入女儿国的故事,唐僧进去后就开始左躲右闪,满眼都是风险,不停拒绝漂亮女生的邀请,有所不为。猪八戒也跟着唐僧一起进去,他心花怒放,满眼看去都是机会。唐僧就是有意识管住手的专业投资人,能力圈之内也无动于衷,而我们有可能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猪八戒。
09 放弃的能量:有所不为也能大有作为
大家好,我是玖洲。
今天我们要聊一件反直觉的事,即使在「舒适能力圈」中,有时也要「有所不为」。可能你还没反应过来,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探索「舒适能力圈」,结果肉都到嘴边了,怎么却说不要吃呢?
先提出一个问题,投资中最难的事是什么?可能听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赚钱难、认知难,或者保持冷静难。
但我的回答是,看到机会却什么都不做,最难。事实上,投资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必须抓住,控制动手的次数反而会有正面的效果。这样说是不是太保守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棒球手的故事。
不去击打某些球
泰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是波士顿红袜队的传奇击球手,创造了很多项纪录,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击球手」。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棒球专业人士,只是学过几节棒球课,会打而已,这个故事是投资圈里有名的故事。
威廉姆斯能力非常强,从小就有天赋。但有意思的是,他虽然能力强,但比赛时对飞入他能力圈范围的球,并不都会击打,而是只会挥杆击打某些球。
在他写的《击球的科学》这本书里,他解释说,自己会精确地把击打区域分为 77 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大概一个棒球大小。他只会击打那些落在他称之为「理想击球区」的球。能力圈是他可以行动的范围,但击打区是成功概率最高的区域。
[.png)](https://sdhp.memberful.com/rails/active_storage/blobs/proxy/eyJfcmFpbHMiOnsiZGF0YSI6MTIwNjk5LCJwdXIiOiJibG9iX2lkIn19--35323a0d1ae1a866132cc63d291b3200243cffad097819c1cc213704e0f264d2/不止金 (1).png)
猜一下,职业击球手击中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呢?大家可能会认为他们十个球里能击中七八个。
事实上,击中率在 28% 以上,就能被称为职业击球手;30% 就是优秀击球手;如果达到 40%,就会被称为伟大的击球手。威廉姆斯自己都说,「棒球是唯一一个 10 次里面成功 3 次就算成功的运动」。他知道球飞到哪些位置时,击打起来最顺手,最有力,也最自信(自信是一种情绪),这时他才能打出最有质量的球,因此这也就是挥杆的最佳区域。
他采用了一套科学的底层思维框架,才有了标着 77 个小格子的击球区。他会精确记录自己在不同区域中的击中率,把击中率目标定在 40%。进入能力圈范围的球,一旦偏离了 40% 这个目标,他宁可不挥杆。
我对照这张图数了一下,77 个小格子中,有 3 个格子的击中率在 40%,12个格子的击中率在 38%—39% ,加起来也只有 15 个小格子,其他的格子击中率会迅速下降,最低只有 20%。因此,能够算得上理想击球区的,仅有 15 个。
借用威廉姆斯的一句话,当你知道「不打」什么球的时候,才是真正「打球」的开始。
这样的策略使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击球的效果,也让他成为棒球史上最出色的击球员之一。并在 1941 年以 40.6% 的击打率结束了赛季,创下了棒球界的纪录。
巴菲特的成功率
这种即使在「舒适能力圈」范围内,依然「有所不为」的策略,后来被巴菲特借鉴了过去。
据说在巴菲特办公室的墙上,就挂着一幅威廉姆斯的照片。为什么巴菲特会这么看重这个策略,还要挂一张照片?因为投资行业的「击中率」也相当低。
[](https://sdhp.memberful.com/rails/active_storage/blobs/proxy/eyJfcmFpbHMiOnsiZGF0YSI6MTIwNzAxLCJwdXIiOiJibG9iX2lkIn19--67ff0197472ad4f6a25532b1243a50eb837dbdebb67a6bc86a24c278699b8bf3/Dec 22 Screenshot at 8.14 AM.png)
猜一下,如果股票投资,赚钱就算成功一次,亏钱就算失败一次,成功概率能达到多少?
答案是大约 50%,当然还有比 50% 概率更低的投资。在一级市场上,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创投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10 个项目里有一到两个能成功就很不错了,可以说是「九死一生」。这不是开玩笑,成功概率可以低到 10% 或 20%。回头来看 2015 年开始的创业风潮,真正能够存活并做大的企业并不多。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时间越长我越能感受到这句话的真实性。
但你可能会疑惑:如果抓住机会,成功的概率就是 51%,再多一点就算优秀了,还有 49% 的概率在亏损,岂不是盈亏抵消,什么都没有赚到吗?
这就是巴菲特借鉴威廉姆斯策略的原因,他希望投资变得更稳健,所以更耐心等待那些能带来高回报的机遇,就像等一个能进入自己「理想击球区」的球。他曾经说:「投资的秘诀就是坐在那里,观察一个又一个投球,等待最适合你的球。如果人们在旁边大喊,『快挥杆,你这个混蛋!』,请忽略他们。」
如果我们去看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开的投资组合,会有一个让你大吃一惊的现象,巴菲特目前管理的资金大概是 3500 多亿美元,相当于 2.5 万亿人民币,其中 90% 的资金都投在 10 只股票上,有一些股票持有长达十几年,当然也有一些小的仓位,可能不到一年就会改变一下,但大多数持有期都是 3 年、5 年或者更长,所以他挥杆击球的次数其实是不多的。
巴菲特自己也解释过,他说如果我们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能够认识到自己何时非常好地待在了能力圈之内,又是什么时候正在接近能力圈边界。
硅谷中一些一级市场投资人也在践行这样的理念。过去十多年有很多创业公司冒出来,有些风险投资机构的方式是不断撒钱,每个创业公司都沾点股份,比如名气很大的投资公司 A16Z,平均一年投资 130 多次。但也有一些老牌投资公司非常保守,比如 Greylock 的投资人可能一年就出手 1—3 次。
还有一位中国投资人叫段永平,他是小霸王和步步高的创始人,和今天的 OPPO、 vivo 也关联密切。他的投资很简单,常年重仓苹果和腾讯。他曾说:巴菲特这么高的水平都只能投资十几只股票,像我这种水平能投两三个就非常不容易了,因为要了解一家公司非常难。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很少的。
国内专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的「换手率」其实非常高。「换手律」是一个专业术语,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反映的是一个投资人「出手击球」的次数。用国内投资机构和美国共同基金的换手率做对比,美国共同基金的换手率差不多在 0.5、0.6,也就是近两年换手一次。再看国内机构,2021 年偏股型基金的换手率算是比较低的,也有 2.4,相当于一只股票一年转手买卖 2.4 次。之前还有更高的数字比如 5.6,差不多是两三个月换手一次。所以,「击球次数」在不同地方有很大差异。
结果就是,今年诞生一个明星基金经理,明年又换面孔了,常青树非常少见。
减少挥杆次数
要做到即使是在自己的能力区范围内,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是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对投资标的了解的深度,对自己判断的把握程度。
普通投资人和专业投资人的差别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层面,二是识别机会的专业能力层面。
意识层面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可能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西游记》有一集讲的是误入女儿国的故事,唐僧进去后就开始左躲右闪,满眼都是风险,不停拒绝漂亮女生的邀请,有所不为。猪八戒也跟着唐僧一起进去,他心花怒放,满眼看去都是机会。唐僧就是有意识管住手的专业投资人,能力圈之内也无动于衷,而我们有可能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猪八戒。
而在专业能力层面,我们和专业投资机构肯定会有差距。但我也一直在说,做投资不仅依靠专业知识,还有很多其他变量。反过来想一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减少挥杆次数,减少失误带来的损失。
其实,专业机构也会努力减少挥杆次数。
有一个词叫「确信度」,我们每一次推荐投资机会,都会被老板问一个问题:你的确信度是多少?这是个主观判断,但我相信每个人对每个机会都会在内心有所判断。经过研究,你一定知道什么东西是让你雷打不动、一定要坚持的,什么东西是让你犹豫的,哪怕是隐约在心底的犹豫,这就说明你的确信度在下降。做投资决策的人往往会面对上百个机会,他也会从确信度的排序上,优先选择确信度最高的几个标的。
其次,我们在第一期中就聊到过,在投资机构中做研究非常耗费时间。刚入行时,我会觉得有些研究耗时太长,结论也大差不差,好像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但我后来意识到,这样的长流程本身也限制了投资的速度,减少了基金经理「挥杆」次数。举个例子,原先完成一次调研就可以做决定,现在提高到 10 次调研才能做决定。那么同样的时间,本来可以找到 10 个机会,现在只能找到一个。这也是一种通过设定研究流程减少挥杆次数的方法。
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本来在有效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上,就会存在劣势,不会什么都懂。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把做决策的数量降下来。
我有一个很实际的建议,如果总是忍不住频繁操作,频繁动手找机会,那就设置一个行动前的障碍。这个障碍可以是研究一段时间再动手,比如一周或一个月;也可以是规定数量,比如有 3 个机会只能选一个,有 10 个机会只能选 3 个。不用担心错失机会,只要活得时间足够久,机会随时会浮现出来。
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在投资中,挥杆是个简单的道理,那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挥杆呢?我们可以有很多目标,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哪些事情落在我们的「理想击球区」,哪些并不是呢?还有,我们有没有胆量对一些机会说不呢?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只有少数时候才会刻意思考这个问题,多数时候都是疲于应付飞过来的球。有时候被诱惑,觉得万一这次运气好,能够一击得中呢?
想象一下,生活中也有一个「击球区域图」。我们可以思考哪些事情是长期要做的,而且不仅落在「舒适能力圈」,还会落在「理想击球区」。对于这之外的机会,可能管住手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比如,我很喜欢投资,这是我的「舒适能力圈」,我也会花大量时间学习业务能力,思考这个领域做事的方法。这个节目就是我思考的结果,我也很喜欢花时间来做分享。但我也会遇到一些其他机会。我记得 2015 年新三板刚推出不久,特别火爆,很多人在里面赚了快钱,有位师兄来找我,说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到了,一起出来做新三板基金如何。我思考了很久,我对新三板没有确信度,发财的机会也就只能让给有确信度的人。事后证明,新三板不是一个好地方,但那并不是我能预判出来的,仅仅是我当时并不想「挥杆」。
有段时间,一二级联动投资也非常火。或许是因为过去高瓴资本展现了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很多一级机构也在学习这种模式。我也陆陆续续接触到好几个机会,很有诱惑力,似乎有所作为的空间又被打开了。但当我研究了很多细节问题后,发现自己的确信度依旧不高,可以做,但不是我期待自己要「挥杆」的地方。所谓的联动有很多非投资领域的问题,我并不想花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还是选择在原来的领域继续深耕。
有个词叫「情深缘浅」,「情深」就是我对这个机会很着迷,「缘浅」就是这个机会并不在「挥杆区」。既然如此,我宁愿作罢。
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程序员,或一位文艺创作者,那你的「理想击球区」一定和我不一样。所以,你也一定有自己要放弃的其他机会,才能使得自己在某个机会上有所作为。
在这期节目的结尾,我也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放弃过自己很心仪的机会?是什么促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不妨在评论区,一起交流一下,期待大家的分享。
那我们就下期节目再接着,不止金钱。
延伸阅读 :
- 《The Science of Hitting/击球的科学》,Ted Williams,1986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组合持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