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笔记
- 对方的反馈我至今还记得,他说:你这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意思就是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结果也是垃圾。一切投资研究都必须指向结论,而不是堆噪音。
- 有一个流行的词叫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思是害怕错过一些讯息而导致焦虑。这完美形容了过去的我。其实我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情绪舒适区,应该停下来,去关照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用那种状态做投资,不但可能做出冲动的决策,心理健康也可能要打个问号。
- 前辈给我的建议就是「三七开」:70% 的精力放到微观上,把一个具体的公司研究清楚,剩下 30% 的时间跟踪宏观即可。
- 我们要用少量时间关注宏观变化。即使关注,也只关注事实和数字。
- 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不要关注太多大而无当的事情。
- 太多噪音只会为情绪和认知增加负面效果,不如多给自己留一些空间。
06 信息时代清醒法则:追求信息,但不是越多越好
大家好,我是玖洲。
上一期我们揭秘了一下投资机构是如何拓展「有效认知」的,他们真是花大代价获得了海量的信息。这可能会给你一个感觉:要多看优质信息,了解得越多越好,这样投资才能够赚钱。
但这是一个坑。「多多益善」并不总是对的。
「多多益善」的坑
为什么说「多多益善」不一定对呢?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踩过「多多益善」的坑。今天说的内容可能会有一点争议,也请你当作一个角度来参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投资俄罗斯市场。那时我最害怕的就是信息差,总觉得自己遗落了什么。可以理解,毕竟离莫斯科六七千公里。就像异地恋一样,总觉得对方在做点什么事,你不知道,但又想知道,怎么办?那就上手段呗。我当时拼命搭建各种信息源,联络了四五家国际知名券商,还找了一些俄罗斯本土的一线券商。能付钱的付钱,没钱付了就卖人情,还购买了国际专家网络服务。我依然觉得不够,又托人认识了当地新闻记者,还找了找合作的咨询公司。这些都是非常优质的信息源,可以说是一网打尽。我的自我感觉也不错,觉得自己挺能干。
直到一次,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研究俄罗斯的消费品市场,寻找投资机会。我依然采用了这种方式:地毯式扫描。我搜集了俄罗斯几乎所有消费数据和各主流派别的研究分析,旁征博引,无比详细,还为此写了五六十页的 PPT,认为自己一定会得到肯定。
但对方的反馈我至今还记得,他说:你这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意思就是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结果也是垃圾。当时我的笑容立刻凝固了,我不理解,怎么会是垃圾呢?这些都是很优质的信息、证据和数据。
我马上去找了一位对我比较友善的老牌投资人,她很委婉地评价说:一切投资研究都必须指向结论,而不是堆噪音。
后来我自我检讨了一下,发现自己给出的大部分信息都是,这个大咖发现了什么,那个大咖发现了什么,再加上很多宏观数据。这些信息不痛不痒,既不能证明机会,也不能否定机会。所以,我确实没有提供什么价值,甚至都没能帮他节约时间。那么多信息堆出来,虽然都是优质的,但对方还需要重新验证。也就是说,我用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得出「有效认知」。
有句话很适合评价我当时的状态,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后来,我依然会忍不住这么「勤奋」,想穷尽信息。在回归 A 股市场之后,也经常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非常积极地搜集信息。合作的券商和专家网络变得越来越多,和上市公司的接触也变得更频繁。而且我绝对不满足于券商组织的调研,都是自己单独出去跑。有一年,我调研的公司在整个投资团队中排第一,有六七十家,整理的调研纪要加起来足够写一本 200 多页的书。
这时我才开始意识到,我不仅用勤奋掩盖了没有足够「有效认知」这个事实,还掩盖了一些情绪问题。
其实,我是因为焦虑,才会去寻求「多多益善」的。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能穷尽所有信息呢?比方说,单是中金公司一家,一年就出了一万多份研究报告,如果用一年的时间来读,每天都要读 500 多篇,神仙才能读得完。
有一个流行的词叫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思是害怕错过一些讯息而导致焦虑。这完美形容了过去的我。其实我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情绪舒适区,应该停下来,去关照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用那种状态做投资,不但可能做出冲动的决策,心理健康也可能要打个问号。
后来我读到一篇新闻报道,特别扎心,是说“调研勤奋度和投资业绩成正比吗?”。在这篇报道中,作者用了一些统计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调研越勤奋,投资业绩越拉垮。当然,就这么简单对比以下,得出的结论肯定不正确,但这的确是个警告。放在「投资坐标图」上做一下对照,如果没有形成「有效认知」,情绪也不在舒适区,的确应该做一些调整了。
前辈的「清醒」建议
我有一位投资界的老前辈,当时就针对我的情况开了个药方,很好用。
我当时遇到的问题算是投资新手中蛮普遍的,就是不够落地,关注太多高维度的、宏观的分析。就像研究俄罗斯消费时,旁征博引各种对行业层面、经济层面、宏观大趋势的研究。
所以前辈给我的建议就是「三七开」:70% 的精力放到微观上,把一个具体的公司研究清楚,剩下 30% 的时间跟踪宏观即可。
我仔细琢磨了很久,还真是这样。在研究一家具体的公司时,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扩大到整个行业、整个宏观经济,信息就变得无边无际。
所以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减少宏观信息的摄入。大家平时看到的多数是偏宏观的讨论,无论是说整体经济,还是某个行业。在我的观察中,这些内容至少一半以上是智商税,并不能帮我们形成「有效认知」。
先别误会。第一,我不是说宏观信息不重要,而是里面混杂了很多主观的东西,良莠不齐。第二,即使我们找到了很重要且高质量的宏观信息,多数人也不具备宏观分析的框架,无法判断对错,很容易被忽悠。如果你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宏观研究能力,多看宏观并没有没问题。
再多说一下宏观信息。在多数讨论中,宏观信息既包括客观数据,也容易混入各种观点和立场,其中立场的影响格外大,脑袋很多时候是由屁股决定的。有些人为了吸引注意力,还倾向于把观点说得很极端。这也是自媒体的特点:越极端,越吸引关注。比如有人上来就说,互联网行业彻底不行了,没有投资价值。这个观点听起来非常鲜明,但像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也在快速增长,一棒子打死并不符合事实。另外,宏大叙事听起来非常过瘾,但 90% 的作者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许只是加工二手信息,甚至不排除相互抄袭,真正具备研究能力并在一线作战的,绝对是少数。
我刚投资俄罗斯市场时,没有形成很好的宏观分析框架,也没有留意区分事实和观点,就很容易形成从极端情绪到极端观点的双向反馈。看到舆论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就会觉得什么行业都好,特别乐观;一旦形势不好,就越想越差,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问题。
2014 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刚出现冲突,我刚好在俄罗斯出差,非常慌,感觉快要完蛋了,就差立刻收拾行李跑路。2014 年底大家都很悲观,认为冲突会一直持续,西方的制裁也在增加,未来没有投资机会了。但当时的各种大势分析在事后看都是错的。2015 年初俄罗斯股市触底后,从 2016 年开始一路上涨到了 2019 年,即使剔除汇率贬值的影响,股市也超过了 2014 年的最高点,也还是有不少投资机会。所以,无论是鱼龙混杂的观点,还是它们带来的情绪,都不能帮我们建立起「有效认知」。
反过来,我们要用少量时间关注宏观变化。即使关注,也只关注事实和数字。这样下来,30% 的时间绰绰有余,同时情绪也留在了舒适区。我知道大家喜欢看、喜欢讨论宏观的内容,但把它们当作故事来听就足够了,最好不要作为决策依据。
那之后,我也把更多时间放到了微观上,去了解具体的公司。
这相当于我把研究目标缩小了,有了重点,就不会盲目扎到信息里,我也很快对俄罗斯的具体公司产生了「有效认知」。这些微观认知很有趣,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累加起来形成对行业层面和整体经济层面的宏观认知。当我 对某个具体的消费公司有了认知,又逐步对多个消费公司有了认知,对当地的消费行业整体情况也就有自己的理解了。
当时我还看到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说过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琢磨。他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每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我们不是要抛弃宏观信息,宏观信息中往往的确蕴含着风险预警的信号,遇到风险当然要跑,不能假装视而不见;但我们很难准确预测宏观的变化,也千万不要让宏观再反过来干扰我们的情绪。而学习一门具体的技能,做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者关注能掌握到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最能让我们情绪稳定的。
我那位前辈给的建议可以用在更多人身上:不要关注太多大而无当的事情。
信息「断舍离」
信息过载不仅仅是投资中的问题。回到生活里,一天中,我们会花费大半时间拿着手机、电脑,刷抖音、 B 站、小红书。
我自己也有这个习惯,以前是朋友圈强迫症,拿起手机就会下意识地刷一遍,生怕错过了什么。后来变成了抖音强迫症,连刷牙这种缝隙时间也要打开抖音刷两下,好像立马把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了。
回头来看,我当时主要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想放松,比如有点紧张就使劲刷视频,实际上,手机的蓝光会让大脑更兴奋,一刷就上瘾,刷到很晚,反而影响睡眠。
第二种心态是安慰自己,我不是在娱乐,而是在学习长知识呢。这种学习方法,见仁见智,就我自己来看,效果并不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即使有知识也记不住,第二天全忘了。
但其实我真实的心理感受是:聒噪。耳朵聒噪,内心也聒噪。我反复思考,这会不会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信息过载?我仔细区分了一下,这些日常摄入的信息中,一部分具有娱乐性质,放松一下,博君一笑也有价值。另一部分会引起我潜意识里的焦虑,越焦虑越想继续看下去,没完没了。
这往往也是一些偏宏观的内容,我们看看标题就明白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别对号入座),比如《房地产要崩了,我们的钱该怎么办!》《互联网行业没戏了,年薪百万也失业!》,再说个跟我相关的,《金融行业大滑坡,从业人员收入腰斩!》。行业下滑也好、经济差也好、全球冲突也好,都非常吸引眼球,能够引起我们的焦虑,而焦虑又会导致关注。这些话题足够宏大,比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更能让我们点开来看。但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剩下焦虑。
所以我开始做自己的「信息断舍离」,做减法。
上一期说到,「有效认知」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所以要做「信息断舍离」,首先要屏蔽不大可靠的信息源。
比如,我取关了那些永远是标题党和感叹号的公众号和视频账号,它们往往只有结论没有事实。后来我甚至删除了推荐这些内容的平台。现在我的手机里只剩下抖音和小红书,而且把它们扔到了一个有密码的文件夹里,就算想打开也比较麻烦。我还列了一个信源清单,把我认为可信的自媒体放到列表上,就像投资机构建立信息库一样。我也会关注行业内有经验的人写的文章,如果过了一段时间,感觉这个信源质量下降,打越来越多的感叹号,讲越来越多抓眼球的短期事件,我也会舍弃掉。现在我要看的公众号不超过 5 个。
总之,谁给我增加宏观焦虑我就删谁,没有好的内容我就不看。
后来我还养成了听播客的习惯,因为播客包含很多长内容,而不是抓注意力的短内容,占用的也大多是闲暇时间,不影响做其他事情。慢慢的,我发现生活里的留白的时间越来越多。
这一点也是受到巴菲特和芒格的启发。在 2016 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人问他们:什么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减少犯错?芒格的回答似乎答非所问,但很有意思。他说:我们俩的日程排得并不满,你看巴菲特,他掌管着一个商业帝国,但你翻他今天的日程表,一片空白,只留下了「理发」两个字。
我当时很震惊,他管理这么庞大的资金,难道不应该马不停蹄听下属汇报吗?我肯定不能完全学他,但这样的留白态度也是在提醒我:太多噪音只会为情绪和认知增加负面效果,不如多给自己留一些空间。
那在这一期,我想大家在评论区里,也不妨聊一聊,你是否有过强烈的「害怕错过」(FOMO)的情绪?或者是不是也有过拼命搜集信息的经历?你又是怎么克服这种情绪的?如果有人已经开始「断舍离」,也不妨分享一下自己在用的方法,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那我们下一期接着,不止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