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红利:让你说到做到的底层逻辑
高太爷
79个笔记
◆ 上篇 提升意志力的逻辑
>> 意志力指的是一个人处理意志过程的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对行为的主动支配能力。
>> 第一个定义:意志力就是控制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第二个定义:意志力就是驾驭“我想要”“我要做”和“我不要”三种力量的能力。
>> 所谓意志,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 完整的意志过程大致可拆解为以下几个要素:
有意识地确立目标;
依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克服执行中的困难;
有效应对执行中的挫折;
矢志不渝地坚持目标、实现目标。
◆ 第一章 意志的准备阶段如何有意识地确立目标
>> 防御型目标,指的是不得不完成的目标,否则将会有巨大的损失,这种目标通常给人巨大的压力。
进取型目标,指的是为追求美好的结果而设置的目标,这种目标通常是自愿的、主动的、令人愉悦的。
>> (1)如何有意识地澄清目标?我们看得越清,行动才越坚定有力。
(2)如何让我们对目标动力十足?唯有能够持续激发我们的动力,目标才真正具备生命力。
(3)如何系统地规划目标?我们不仅要渴望目标,更要知道如何系统地达成目标。
>> (1)如何澄清目标?黄金思维圈。
(2)如何对目标动力十足?WOOP模型。
(3)如何系统地规划目标?
关键事务规范化;
每周动态可视化;
每天艾维李法则。
◆ 第二节 如何澄清目标——黄金思维圈
>> 以我的意志力训练营学习为例,由外向内思考的过程如下。
目标(what,即学什么):学习意志力的知识体系、实践体系等;
方法(how,即怎么学):积极听课、积极交作业、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参与社群活动等;
但对于动机(why,即为什么学),则很少有人会有清晰的考虑,大多数人可能只是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通过学习可以提升意志力等,这种理解很模糊,很肤浅,也很无力。
然而,动机才是真正的动力所在!
>> “所有的怀才不遇,本质上都是眼高手低。”
>> 固定时间:设定闹钟,每天准时提醒自己去看文章。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书房学习,桌面无杂物,断网,不带手机。任务限定在两个番茄钟[1]内完成,晚上在一个番茄钟内进行复习。
◆ 第三节 如何对目标动力十足——WOOP模型
>> 《思考致富》一书中关于目标动力管理有一个简单的“六步法”:
·确定一个目标;
·明确你愿意为目标付出什么;
·明确目标的达成时间;
·制订一个具体的计划;
·列一份清单,把前面四个步骤写下来,并按照计划去实践;
·每天早晚大声读一遍,读的时候,要让自己想象目标实现后的高光场景。
>> 因此,我们要经常提醒“大象”,要经常在脑海中想象目标达成后的场景。
>> W(Wish):愿望,大目标
O(Outcome):描绘愿望、目标实现的场景
O(Obstacle):障碍,实现目标的阻力
P(Plan):计划
◆ 第四节 如何系统地规划目标——目标生命周期管理
>>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有些事情属于关键性事情,坚持做好它们,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我们很容易被日常的琐事羁绊,无法将有限的时间投入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中。看似很忙,但没有成效。
>> 我们需要对四象限法则进行一个关键补充,这个补充就是规范化,即留出专门的时间,甚至是专门的空间,规律地去做重要的事情。
>> 以我为例,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写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就用早上6点至9点这段时间,专门来写作。这里的“专门”需要强调一下,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只预留给写作这件事情,哪怕今天早上不想写作,也是可以的,但这个时间段也不可以干其他事情,哪怕是无聊闲着也不可以干其他事情。不仅不可以做“颓废”的事情,如刷手机、刷抖音,而且也不可以做“积极”的事情,如读书、学习等。总而言之,这个时间段,只可以写作,如果实在不想写,就无聊地闲着、待着,甚至熬着,通过这种强制的方式,把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坚决地执行下去。
>> 规范化其实不仅仅是给重要的事情预留时间和空间,本质上是在给我们的生活构建框架和秩序。
>> 意志力是“推”我们做事情,而规范与秩序则是“拉”我们做事情,把我们拉回正轨。就好像,如果你习惯了刷牙,你不刷牙肯定非常难受;你习惯了睡前看书,不看书也肯定很难受
>> 我早上6点起床,创作3小时;
白天工作之余,抽空看书,管理社群;
晚上7点跑步锻炼;
晚上8点半以后开始阅读。
晚上11点半,写感恩日记。
◆ 第二章 意志的执行阶段如何坚决地达成目标
>> 如何对执行过程保持觉察?
意志力笔记。
如何解决执行中的难题?
(1)如何抵御诱惑?
冷却情绪脑;
激活理性脑;
躯体标记理论;
触发点策略。
(2)如何克服困难?
从理想心态到现实心态;
从结果心态到流程心态。
(3)如何应对挫折?
认知解离;
从固定心态到成长心态。
如何坚持执行?
每周一记;
感恩日记。
◆ 第二节 如何保持觉察——意志力笔记
>> 比如解一道数学题,这是一个思考过程。如果这道数学题很简单,或者我们很熟悉,能够轻易地解出来,我们可能体验不到元认知的价值;而如果是一道难题,冥思苦想不出,我们就需要“后退一步”,回顾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看一下自己的思考有没有错误、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及如何调整,等等,这种“后退一步”观察自己的认知过程并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的方法,就是元认知。
>> 如何提升觉察能力呢?
一个方法是冥想。不仅仅是在意志力方面,在情绪方面、在思维方面,练习冥想都可以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关于冥想,相关介绍很多,本书不展开讲。本书要介绍的是一个见效更快、效果更好的方法,即记意志力笔记。
>> 中午1点多时,小说看完了,身心状态都不好。就如同隔靴搔痒,靴子越来越厚,搔痒也必须越来越大力,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行。
◆ 第三节 如何抵御诱惑——三重脑理论
>> 诱惑本质上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诱惑是一种矛盾的刺激,它能带来短期的享受(情绪脑喜欢),却会伤害长期的利益(理性脑不认可)。
>> 我们必须接受我们会被诱惑、会失控的事实,学会积极应对失控、诱惑,避免失控带来的二次伤害。
>> 综上所述,关于抵御诱惑,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抵御诱惑?
即时的应对策略:冷却情绪脑,激活理性脑。
长远的治本之策:改变情绪脑的感受(躯体标记理论)。
(2)如何应对失控?
触发点策略。
>> 我们把“未来的自己”当作外人,为一个外人“打工”,自己又得不到什么好处,当然会消极怠工、能拖则拖了。我们没有把“未来的自己”当成自己,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 以玩游戏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做。
记录玩之前的感受,比如内心冲动、愉悦、渴望等想法;记录玩游戏一二十分钟时的愉快体验;
记录玩游戏一两个小时时的无聊、乏味、厌恶;
记录玩游戏之后的内疚、后悔、疲惫。
记录几次,我们对游戏的感受就能慢慢被修正。
再比如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记录:
记录学习之前的纠结、挣扎;
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内心平静、获得感悟时的快乐;
记录学习后的收获、充实感、愉悦感。
几次之后,我们就能真正意识到,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很爽的事。
>> 2015年的一个周六下午,因为一件事情受挫,我的心情非常不好,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我习惯性地通过玩游戏解压,并刻意记录自己的心情,发现越玩心情越糟糕。于是我出去跑步,等跑步回来后,记录下跑步后的心情,发现此时我的心情非常好,非常愉悦,而且精力充沛。
>>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面对诱惑,失控是很正常的
>> 比如,针对追剧的诱惑,可以这样用“如果……那么……”来应对:“如果沉迷追剧,那么直接跳到最后一集,先看结局”;或者“如果沉迷追剧,那么暂停10分钟,出去走走,找朋友聊聊天;如果10分钟后还想看,那就继续看”。在做容易沉迷的事之前,提前想好“如果……那么……”。
>> 我们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优质的人生,必然是4个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诱惑之所以让人深恶痛绝,不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娱乐和享受,而是因为它破坏了人生程序,干扰了生活、工作和学习,让人生失去了平衡
>> 管理诱惑的关键,不是我们是否玩了手机、玩了游戏、看了小说、刷了抖音、追了综艺,而是这些诱惑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是否影响了我们的追求,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目标,是否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 所以,管理诱惑,不是一刀切地抵御诱惑,而是将诱惑纳入人生,作为平衡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调味剂,让我们获得一个优质的人生。
>> 5~6分饱,会感觉比较饥饿,不太好受;
7分饱,略有饥饿感,但不难受,甚至还有点舒服;
8~9分饱,没有饥饿感,但也没有愉悦感;
10分饱,觉得撑,不舒服;
吃撑了,会非常难受,而且会自我责备,产生挫败感。
◆ 第四节 如何克服困难——转变心态的力量
>> 我们通常以为的改变过程是:先想清楚问题,然后领悟,再自然做出改变。
但在真实的改变中,顺序是相反的,是先做出改变,然后思考方式才会改变。
>> 改变本质上是突破舒适区、是拓展新的自己,唯有先行动后思考。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些之前没做过的事,这些新的行为、新的经历以及它们带来的好处、成就感,会帮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行为习惯,塑造新的心态。
>> 聚焦于流程,会让我们真正做有积累的事情,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这会带来真正的自信和内心平和。
专注于流程,本质上是专注于当下。做好此时此刻的事情,成功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结果。
>> 关于面试题准备
结果心态——把事情做正确:一个月内刷完面试题。
流程心态——做正确的事:先将面试题中自己不会的知识点了解透彻,看它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将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等都掌握。
◆ 第五节 如何有效应对挫折——走出情绪困扰的两个方法
>> 认知解离,则是区分想法、感受、情绪与事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经常会被认知融合卷进想法、感受、情绪中,而认知解离需要我们同它们保持距离,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它们,看到它们与事实的区别。
认知解离让我们能够辨别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让我们跳出当下的感受,重新审视当下的情境,从而打破主观的牢笼。
>> 认知解离的方法很简单:察觉一个想法,然后刻意地告诉自己“我正在感觉”,比如“我正在感觉自己永远也无法成功”,这样刻意地区分想法和现实,就很容易让我们跳出来审视自己,看清楚真相,打破思维的桎梏,打破消极思维的自我设限。
>> 所以对于持成长心态的人来说,他们享受时间的红利,他们会有时间的格局,不在乎某一次的结果,而重视每次实践的过程。不管是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他们都能坦然接受,并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
>> 第一个月,我一共才写了2个回答。
后来,我开始反思,开始用成长性思维指导自己,像一个持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一样做事。
我说服自己,草稿就是草稿,草稿就是烂,只管去写就好。
然后我开始毫无顾忌地去写。
没有了自我监控、自我评判、力求完美的压力,草稿一般很快就能写成。更加神奇的是,草稿写完后常常一个字都不需要改。
>> 第一次失败让人痛苦,打起精神刻意用成长性思维指导自己,我发现挫败中也有很多收获,会让我成长;
第二次失败也让人痛苦,然后我刻意地用成长性思维指导自己,又有收获和成长;
……
经历了十几次失败后,失败不再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事了。我反而开始期盼失败,因为从失败中更容易成长。
◆ 第六节 如何坚持执行——持续推进目标的两个工具
>> 每周一记:通过刻意梳理收获、总结收获,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自己的进步,从而对实现目标更有信心。
感恩日记:通过刻意调节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我们能获得当下的正反馈以及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 每周一记很简单,分为以下4个部分:
一是上周梳理;
二是上周点评;
三是下周计划;
四是年度目标、五年目标及人生目标。
>> 即时反馈很重要,但一段时间内的总结和回顾更重要,它能让我们对成长保持感知和快乐,这对长期坚持目标至关重要。
>> 感恩日记的具体步骤很简单。
第一步,列出生活中你做过的3件值得自豪的、令你高兴的事情;对于每件事情,描述你当时的状态、当时的感受,并探索你为什么感恩这件事情,它满足了你的什么需求。这是一个自我澄清、自我了解的过程。
第二步,列出生活中1件你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实际可能做得不太好,让你心情有些沮丧,有点受打击;描述你的感受,探索你对这件事情的底层需求是什么。这也是一个能更好地了解自我的过程。想一想,你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 反思日记大概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步,发生了什么(描述事情的过程);
第二步,为什么会这样(归因);
第三步,如果再次面对这样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反思提升)。
>> 这种调动是非常肤浅的,练习几次之后,就成了一种僵化的仪式。所以,开饭之前,他只想着,别磨叽,赶紧吃吧。
>> 总的来说,对于需求的澄清,让我的关注重心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关注缺陷、不足、怯懦转为为未来布局,这是一个很大的调整,也是一种很细微的感受。我想,当你真的澄清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与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时,你会真正明白我想说的。
◆ 第三章 如何精进意志力
>> 这让我一度沉迷在快速成长的喜悦中,孜孜不倦地大量阅读,大量涉猎,快速成长,快速提升
>> 陈述性知识好比说明书,是描述如何做的知识。说明书看起来很简单,给人一种“知道即搞定”的感觉,但安装过家具等复杂的东西的人才明白,说明书有时候像是一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要想把东西组装起来,就一定要去操作,而且要操作好几次才可能得心应手。
>> 就好比高中做的题目。陈述性知识是课堂理论,操作性知识是课后做习题掌握的知识,很多人课堂上学得不错,练习题做得也很好,但一到考试就懵,或者有时候做题需要简单“瞟一眼”答案才能文思泉涌。这其实就是条件性知识没掌握好,不能灵活运用我们已有的技能。
>> 要想真正提升意志力,我们要兼顾以下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掌握本书的意志力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也就是“知道”;
第二个层面是操作性知识,也就是通过练习,消化、吸收知识,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比如刻意练习本书提到的工具、方法,确保能够“做到”;
第三个层面是自我调节知识,也就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意志力问题,比如生活中的拖延、诱惑、失控、无法坚持目标等,要能够运用与意志力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真的在生活中“用到”。
>> 网络时代,行动者最珍贵!
◆ 第二节 精进能力的底层方式
>> 意志力提升也是这样,一定是有载体的。如果只是为了提升意志力而提升意志力,这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们需要为意志力的提升寻找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考研、考证,也可以是某个有趣的挑战,比如挑战30天早起、30天运动等,通过这样的目标、挑战,逐步提升意志力。
◆ 本章小结
>> 意志力,即心理对行为的主动支配能力,正来自我们一次次成功挑战自己、挑战现实的实战经历!
◆ 下篇 意志力高手的逻辑
>> 我们想要提升意志力,是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抵御诱惑、克服困难、应对挫折、达成目标等,但我们不希望生活全凭意志力支撑,这样的生活太辛苦、太用力。
◆ 第四章 如何达到坚毅意志力状态
>>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第一个15年。
这个阶段,职业生涯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探索,是做加法的阶段。学习、探索、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比职位、收入更重要。职场人要努力通过长期开放式的探索,寻找优势、兴趣与职业的交集。
第二阶段:聚焦兴趣和长板阶段,第二个15年。
第一阶段帮助我们寻找优势、兴趣与职业的交集,也就是我们的“甜蜜区”,在找到甜蜜区后,第二阶段就开始聚焦甜蜜区,这时会有一个快速发展,厚积薄发式地脱颖而出,在这个阶段,收入会大幅提升。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阶段,第三个15年。
如果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职业发展处理得很好,我们不仅会取得成就和地位,还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和智慧。进入第三阶段后,我们就可以选择继续发挥影响力,如做导师、二次创业等,此时会有一段精彩的职业经历。
>> 在我的决策混乱期,我一会儿觉得“安全、稳定”好,一会儿觉得“成长、挑战、磨砺、实践”更重要,这搅得我不得安宁,真的非常痛苦。但最终,我选择了“成长、挑战、磨砺、实践”,因为探索并实践心理学对我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
>> (1)如何从心态上真正接受探索期?
“24小时人生”模型。
(2)如何找到前进的指南针?
明确价值观;
自下而上地澄清价值观——“我选择……因为……很重要”;
自上而下地梳理价值观——价值观筛选。
(3)如何找到具体的人生目标?
10分钟找到人生目标。
◆ 第二节 如何真正接受探索期——“24小时人生”模型
>> 他将人生等价为24小时,假如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么1年相当于0.3小时,30岁才相当于上午9点,一天才刚刚开始。
◆ 第三节 如何找到前进的指南针——价值观梳理
>> 首先是自下而上地澄清价值观。我们必须在生活中澄清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通过反复思索,逐渐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 其次是自上而下地梳理价值观。在经过反复的价值澄清后,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没价值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也在不同价值之间建立了联系,然后通过自上而下地整合,将诸多价值做进一步梳理,构建了明确的价值体系。
>> 对于如何练习选择,这里介绍一个工具——“我选择……因为……很重要”。运用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在做好选择的同时,自下而上地澄清价值观。
>> 比如职场上的“996”。频繁加班让人难以容忍,甚至心力交瘁。除了加班确实消耗精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加班会让人失去掌控感,认为这是老板强迫自己做的,自己不得不做。一旦抱有这种想法,就不仅感觉自己被剥削,还感觉自己很弱小、很被动、很可怜,但又无法反抗,非常无力。
>> 而“我选择……因为……很重要”所培养的思维模式是:我的需求导致我的行为,即“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这会让我们有一种主动的掌控感,也会培育我们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
>> 我选择每天早起锻炼,因为我想要健康的身体,想要以后享有更优质的老年生活,这对我很重要。
我选择每天晚上洗碗,因为我想帮爱人减轻一些负担,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对我很重要。
>>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心理学家列举了一份价值清单:
>> 有趣
>> 健康
>> 简单
◆ 第四节 如何找到具体的人生目标——10分钟找到人生目标
>> 互联网时代,行动者最可贵。
◆ 第五章 如何达到无意志力状态
>> 喜好绑定。就是把需要做的事与想要做的事绑定,比如跑步后方可玩游戏,学习后方可刷抖音,等等,这样做可以增加一件事的吸引力。
>> 两分钟法则。尽可能将习惯分解,一个习惯的启动只需要2分钟,甚至更少,通过2分钟的小成功,我们会更乐于开始和坚持。
◆ 第二节 核心习惯的力量
>> 尽可能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习惯上,花在一份投入能有两份收获,甚至十份收获的习惯上,也就是养成核心习惯。
◆ 第六章 还有什么在深刻影响着我们
>> 每天的创作都令我非常纠结。我看起来很努力、很用力,但效果很差。每天用于写作的时间有六七个小时,但真正有效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四个小时,真的非常低效。
◆ 点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