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九边
78个笔记
◆ CHAPTER 1 选择和努力都重要
>> 面对一件事,每个人都能蹦出一堆想法,最后某个想法胜出,然后被执行。问题是,绝大部分人总是选择那个容易的想法去执行,同时还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相信“容易的选项”才是更合理的。
>> 所以,第一个保持痛苦的秘诀就是一直做容易的选择,坚持一二十年,慢慢人生选择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痛苦。
>> 所以,第二个保持痛苦而抑郁的生活窍门就是保持孤僻,谁也别理,效果非常好。
>> 我们从小被灌输“准备好了再开始”,但在有些国家的精英教育中有个原则,叫“先做,再想”,或者叫“实习生定律”。大家回想下,是不是感觉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不如实习几个月学到的多?当然了,这里不是否定大学教育,而是说实习期的学习模式非常好。在实习期间,你直接上手干活,一边干一边学,学了就能用。这一点对于码农们来说好处尤其多,学得最快的就是大学刚毕业那三年,很多东西根本没准备好,直接就冲上去了。
>> 很多时候,如果提前充分认识到了困难,那很多事情根本没法开展,大部分人会被直接吓退,甚至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也表示,当初一腔热血,根本没意识到后来有那么多麻烦,如果一开始就知道那么艰难,就不会开始了。
>> 所以,有啥想法可以先低成本地做起来,一点点迭代,一边做一边学,不一定要用最漂亮的方式解决碰到的问题,哪怕用最笨的方式解决了,也比没解决强。
◆ 人生的三道窄门
>> 如果连高考这种相对公平的竞技都拿不下,后续的游戏会越来越难,因为高考之后的比拼,大部分都是在拼道具。
>> 毕竟在招聘人员看来,学历的本质是眼前这个应聘者过去十几年的一个总结证明,你说他是愿意看一张有形的总结证明,还是愿意相信看不到的品质?
>> “达成共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聊天聊得爽,而是更好地协作。
>> 现代社会效率能大大提高,离不开义务教育直接否定了很多伪科学的功劳。读过书的人把“万有引力”“进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成常识,大家就没必要再去纠结这些基本原理对不对,可以直接在这些原理之上解决问题。这就好像你平时用电脑,很少关心操作系统怎么运行一样,更不会去关心底层驱动怎么运行。教育就是给大家都装了个一样的操作系统。比如,大家在讨论建一栋大楼的时候,商量的都是地基够不够稳,有没有人会买这栋大楼,而你突然冒出一句“咱们盖楼会不会惊到山神”,这就没法讨论了,人家只能把你踢出去继续开会,因为你跟其他人的知识地层不一样,跟你沟通纯粹浪费时间。
>>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别把关系弄错了:你从互联网上学新东西、掌握新的技能,或者互联网帮助你实现自我,那么互联网就是你的工具;如果你只是在互联网上玩乐,花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却只得到了精神的满足,那你是互联网的工具。在免费的江湖里,你就是产品。
>> 所以,教育有这么几个目的:
1.获得文凭;
2.会使用几个先进复杂工具;
3.掌握参与协作的基本知识。
>> 我们为啥要终身学习,不是因为知识有多值钱,而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讲道理、能吸收新东西的容器,这样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会本能地去忽视,而是会去研究下这个新鲜事物到底是啥。
>> 说到这里,有人就觉得很难受,说自己所在的职位,干多干少都一样,主要看关系和背景,成绩和能力不挂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选择了这么一个不看努力的体系,那你就只能为你自己的选择买单了。
这也提醒了年轻人,你到底能不能接受那种缓慢、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如果能接受,那问题不大,虽然稳定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非常大。如果接受不了,那就去冒险,去承担不确定性,去搏一搏。
>> 这个哥们儿说了他对风险的理解,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他是潮汕人,如果今天10%的家产没了,他心里波澜非常小,并不是有钱才这样,没钱的时候也这样,从小父母就给他灌输这种观念。另外,他长期浸淫股市,对行情理解很深,别人眼里的风险在他眼里不算风险。这有点像一个消防员给群众做消防演示,他点燃一个燃气罐,群众都吓得够呛,但他自己非常淡定,因为作为一个资深消防员,他知道这是没有风险的。
>> 财富累积就是这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线性的,你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赚钱。如果你卖给固定的人,那你就是打工;如果你直接到市场上卖,那就是自由职业;如果你倒卖别人的时间,那就是创业。这些钱有的来得快,有的来得慢。
>> 普通人往往看不上收益率10%的理财产品,因为10%的收益改善不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几千万元,年利率10%,收益就非常可观,你说好不好玩。
>> 所有风口都是这样,第一拨吃肉,第二拨喝汤,第三拨还债
◆ 这些年混江湖的一些心得
>> 我前期蹭过一段时间热点新闻,效果非常好,文章阅读量冲得非常非常高,一度让我有了种好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的感觉。但这是个双向的事,内容在选择读者,读者也会选择内容。天天蹭热点,读者结构也会慢慢发生变化,那些并不关注热点、在意深度内容的读者就会流失,最后就只剩下看热闹的读者了。不是说看热闹就不好,只是我跟他们在一起没法进步
>> 我想了想,我以前做过的很多事,其实沿着既有路线慢慢做下去就可以做成,但总是出于各种原因,情绪波动,或患得患失,或急于求成,或意志消沉,或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把事情搞黄了。多年以后一复盘,我发现绝大部分搞黄的事,基本跟“心态崩溃”有关,甚至“九边”这个公众号,我放弃过一次,考虑放弃过几十次。大家也可以反思下,是不是大部分没做成的事,跟能力关系都不太大,主要是当时想法太过奇葩,太过急于求成,自己把自己给坑了。
>> 所以不管干啥事,都要情绪稳定,最好是“莫得感情”。
>> 每个成事的大神,都得对抗无数心态上的崩溃。别人泼的脏水,自己天性里的惰性,还有社会比较导致的心理失衡,这些痛苦越持续,伤害越大。
>> 人总是要做选择的。选择短期还是长期,是快还是慢,都得主动选,最起码得做到让自己不做流量的奴隶,能够静下心来研究点价值输出。
>> 所以不管做啥,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提供价值,而且是持久的那种。如果可以,那就不断输出,慢慢让价值沿着网络扩散。
◆ 大城市是修罗场
>> 现在我们这些努力成果,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评价体系,就能卖出完全不一样的价钱。而大城市,就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交易环境,换工作、换环境都容易得多。
>> 进步本身就是对自己下黑手,如果没有压力,没人能下决心伤害自己。个人也一样,感受到危机,感受到差距,才会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改掉各种奇怪的毛病,戒掉自怨自艾。
>> 也就是说,虽然一线城市比其他地方工资高,但是,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都花掉了,那么当你有一天需要离开一线城市时,你的青春年华就相当于变成了那座城市的燃料;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攒下来,带到二线城市,那就相当于一线城市给你提供了燃料。
◆ 年薪百万和自己做生意年入百万哪个更优秀
>> 想靠工作拿高薪,准入门槛非常高。相对而言,靠做买卖获取高额收入准入门槛要低一些。
>> 上班和做生意是两套逻辑。打工人的价值是经过两次评估的,第一次是市场,第二次是体系,也就是你做的东西首先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才能卖得出去,卖出去之后,领导再给你评估一次,从市场上收到的钱里分一部分给你。由于你不占据主动权,可能出力你是大头,但分到的钱是小头。
◆ CHAPTER 2 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 大厂里啥都缺,唯独不缺领导,领导可能比公司的盆栽都多。
>> 第二件事是他早年有个机会去创业公司,但是觉得创业公司不太安全,随时有可能倒掉,让人缺乏安全感,不如去大厂稳定。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大厂的岗位并不是稳定,而是他作为一颗螺丝钉,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 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最起码一点,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公司在市场这个大海里就跟一艘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一样。只有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并且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慌得要死,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的。
>> 很多老板外表看着非常光鲜,其实他们绝大部分都在踩着钢丝前行,一步出错,几十年的积累就都打了水漂,这种事这两年估计大家也看得多了。
>> 几乎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一旦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了,你就别想赚这个钱了。所以大家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成年人在知道社会的真相后,要早做准备,弄清楚哪些事是在为你的老板凑首付,哪些事是为你自己赚首付,避免虚妄的安全感,在平时生活中融入变化,不要害怕,折腾起来。
◆ 人生的关键是主动去吃苦
>> 他说真实的写作过程太痛苦了,刚开始写文时,雄心勃勃要搞个世纪工程,但是越往后写越糟,书房里贴满了标签,记录着之前设计的各种线索和埋的伏笔,成天一摞一摞地看书找灵感。而且越往后写,他越感觉自己像个小丑,一开始玩着三个球,越玩球越多,到最后就发现自己接不住了。
>> 这样作品尽管成了断臂维纳斯,但那也比维纳斯长着两条章鱼臂强。
>> 我这些年也有这个感触,很多时候,你想把事情准备得差不多了再下手,往往结局不太好,经常是一直准备不好,一直下不了手,最后无处下手导致想做的事不了了之。
>> 很多人觉得码农大部分工作是噼里啪啦写代码,其实不是,大部分时候都在写文档,回邮件,看代码,解决bug,实际写代码没多长时间,一个项目周期里编码时长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很多技术骨干几年不写一行代码也正常。
>> 天资聪颖或者自带光环的人有很多,不过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要慢慢耗。好在知道了那些特别厉害的人也一样艰苦,一样会没灵感,一样得慢慢耗,多少能让人觉得并不孤独。
◆ 百万成神
>> 成为高手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蹚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
>>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 编程也一样,有些算法用得多,可以毫不费力地搞出来,稍微不常用的东西就得不断地试错,反复调试。
>> 我突然就明白了那句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时都有这种冲动,希望这个世界能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所以很容易关注那种博主,加入那种社区。问题是加入那种组织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每天盯着社会的黑暗面,最后社会还是那样,可是自己却废了。
>> 整体而言,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影响了。
>> 成为高手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
◆ 达到年薪百万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 善于汇报工作。这个好好研究一下,多向同事学习,同样一件事,你汇报的话,可能就是说说你完善了啥功能,而你同事汇报的话,可能就会说攻克了什么难题,解决了客户什么需求,服务了多少用户,节省了多少钱,等等。听着就很厉害,是不是?你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你的工作,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你到底干的是啥,全靠你一张嘴。
>> 啥是适合做技术的呢?就是不怕麻烦,心无旁骛,做起来就跟玩似的,周末都不想回家,就想坐在公司里看代码。这种人适合做技术,其他人凑合着做,比如我就是凑合着做,做了几年,整体还不错,也没犯错误,但是确实一直缺乏一股冲劲。
>> 我十年前刚入职,只上了两个月班,公司竟然就发了奖金,给我发了七千块,我非常高兴,后来我一打听,跟我关系最好的哥们儿,我俩一起入职,在一个项目组,他拿了三万块,那件事让我生活阴暗了好几周,那种郁闷现在想起来都难受。
>> 工作换多了,工资看着是上去了,但是其他一些资源可就没了,短期内工资比较重要,长期得依赖关系,各级领导看你都不眼熟,名单里看到你都没感觉,机会就直接跳到下一个人那里去了。
>> 所以说,收入这事往往不是跟全社会比,而是跟你周围的人比,这个最伤人,有可能你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你同学或者跟你条件差不多的人收入更高,你可能就会感到非常抑郁。
>> 人这一生吧,看着很长,其实能打冲锋的日子就那么几年,而且人的努力是逐步贬值的,越往后越不值钱。大家想想,是不是中学时候的努力对现在影响最大?刚毕业那几年对后来影响又最大?早先那几年往往没啥钱,如果你秉承不给钱不加班的原则,也不能说你做得不对,可能你的志向就是享受生活吧,反正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还不使劲,想向上突破就得开外挂了。
>> 竭力搞定领导交代的事情,善于汇报工作。
保持谦虚,该亲和时亲和,该严格时严格。
努力提高身体素质。
◆ CHAPTER 3 起点不高该如何向上攀爬
>>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火了,一般说的是那些出身小城,擅长应试,进而通过高考跻身知名大学的人。
>> 位置对人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位置”不仅影响人的前途,而且影响人的想法和观念,甚至生活态度也跟着“位置”变。
>> 环境会改变人的思维,而思维会进一步改变个人境遇,从而进一步改变人的思维。
>> 耗子踩滚轮——白费力
>> 热不热爱一件事非常容易判断,就看你能不能在不赚钱的情况下也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事,如果可以,那就是热爱。
>> 面对不利处境,我们一反思就能明白,当初其实有过机会,只是当时被恐惧控制,选择了在舒适区待着,后来可选择的路越来越少。
◆ 寒窗苦读和财富之间有啥关系
>> 相互利用的关系也是关系,人很少会背叛利益。
>> 刚毕业的人总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人生当成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以为在现在状态的基础上画一条延长线,就是自己十年后的状态。
>> 总之,多思考,看到平台就想想自己能输出点啥;看到厉害的人就想想我有没有他那两下子;如果没有,是不是可以搞个低配版本的。
>> 寒窗苦读只是让你拥有了武装的头脑。
走上社会的无规则竞技场,拼的是心劲。
◆ CHAPTER 4 国运向上,个人怎样赶上潮头
>> 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是比较乱的,因为“现代化”要打破以前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这个过程不可能不乱。
>> 应该学会用“迭代”和“进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 这也是说要“保持初心”的原因,出发后不要忘了方向,朝着一个目标反复迭代几轮,一切都会好起来。
◆ 曾经人才流失严重的我们是如何赶上的
>> 毕业后多年从事低挑战、低强度的工作,大脑皮层慢慢固化。在所有的固化里,最可怕的其实是“大脑皮层”的固化,人慢慢开始变得保守,不再冒险,不再尝试任何可能性,否定认识范围之外的一切事物。
>> 全世界的教育体系分成德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德国模式强调的是每个人均等的受教育权,把所有人都强制送进学校,大家用同一套教材。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成本特别高,因为既然国家要求每个人都同等接受教育,就对应要有巨大的教育支出。这种模式整体不太关注学生个性什么的,强调的是训练和选拔。有点像军队,每个人都得达到23分钟跑5千米的标准。一般后发展国家基本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你跑得快、耐力强,就可以脱颖而出。如果你耐力实在不行,那也跟着跑几圈,总比不跑强。
英国模式强调的是“释放”。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天才,你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如果是一般人,那就专注做自己,强调的是个性和自由。这种模式认为人生就像一栋摩天大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你也不用焦虑,做你自己就可以。这种模式可以让人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
>> 回头再看,所有的困难都是奖赏。也希望再过一些年,我们眼前的困难也都是奖赏。
>> 经历转化成经验,经验再变成策略和心智。
◆ CHAPTER 5 立足当下,看清未来发展趋势
>> 我看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骂老百姓无知,说老百姓缺乏他们那种先进的商业精神。这就好像说你掉进了一个坑,你得自己想办法爬出去,而不是破口大骂这个坑的存在有问题一样。
>> 网络会无限放大情绪。
>> 但一件事很难,不代表就不去做。如果一个人总是挑生活中容易的事来做,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废物。一个机构或者组织也是一样,更得去做艰难的事。
◆ 为什么说电动车是我们的未来
>> 现在软件和车结合得还不太明显,但用不了几年,一辆车就跟一部手机似的,嵌入了无数的代码和其他模块,而且这些模块都需要大量的电力,所以电动车天生适合“模块化”。
>> 很多事情都是经过漫长的积累,然后一飞冲天的,前期发展是线性的,后期发展是指数级的。无论是产业还是技术,都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电动车其实也一样,经历了前些年的漫长积累,眼瞅着现在到了质变期,市场和技术的爆发就在眼前。
◆ 被热议的“内循环”到底是什么
>> 老路走不下去才有了危机。
要跳出舒适区,去做那些艰难的事。
解决复杂问题,才是进步之源。
◆ 点评
推荐
我感觉前半部分很好,后半部分谈到经济让我有点割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