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信息海洋的指南针:如何辨识和界定「有效认知」
大家好,我是玖洲。通过前几期节目,我们已经有了一幅「投资坐标图」,还理解了一个概念:「舒适能力圈」。
其中一条坐标轴是情绪,它和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所以我们先花了一些功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觉察良好情绪的边界,什么工具在标记情绪上更有效。这些都属于软性能力。
从这集开始,我们要往硬核能力上靠了。硬核能力是什么?就是我们对「投资对象」是否掌握了「有效认知」。
「有效认知」和「内幕消息」
首先,「有效认知」这四个字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对某个领域的了解程度。
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是否就算是「有效认知」?
比如黄金。没有人不知道黄金是什么,就算没买过黄金,大概也看过金戒指等物件,这算不算是「有效认知」?
但这些「知道」其实都是隔山观海,是不能用来做投资的。
你可能还会问,是不是有别人不知道的内幕消息就叫「有效认知」?
其实这是最让我头疼的问题,经常有人对自己投资的东西一知半解,却自称有内幕消息,甚至把我当成内幕消息的来源。这也能理解,大家觉得我是机构里的投资人,问我能不能给点料,以为这些所谓的「内幕消息」是最牛的「有效认知」。对此我真的只想说,冤枉。
内幕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只存在于大家的幻想中,把内幕当作「有效认知」是害人的。
第一,监管机构不是吃素的,尤其是在大数据、IT 技术加持下的监管。现在抓内幕交易的电子化手段越来越多,所有交易都会留痕存档,一旦被逮到,代价就是整个职业生涯。愿意用自己职业生涯来赌博的投资人还是很少的。
第二,在重要的事情上,即使我们身处在机构中,也不可能知道太多。就算投资人不注重合规,上市公司的老板也会在意。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心里也有底线,你敢问,他们不见得敢说。设想一下,假如你在暗中录音,他们和你聊了本来该保密的东西,录音一旦泄露,岂不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再换位思考一下,万一是他们在录音呢,你还敢不敢问这些问题?
第三,所谓内幕消息,假的多真的少。如果管理层都有内幕消息,为什么不留着自己赚钱,非要告诉你?很多情况下,内幕消息是有意放出的误导信息。
你可能会觉得有那么一点反直觉,投资机构都是大股东,上市公司不应该对大股东更加优待吗?不好意思,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
解密的时刻又到了:一旦你买入一只股票,成为一家公司的重要股东,你就跟管理层站在了对立面。为什么这么说?答案无比现实,你已经买了股票,接下来就只有一个动作可做,就是卖出股票:在价格合适的位置卖掉走人。管理层自然希望稳住你,让你不要卖。从这一刻开始,你听到的大部分消息,都是有引导性的正面消息,其中就有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都是各种利好。你信吗?还真不敢都信。
人无我有的「有效认知」
真正的「有效认知」长什么样?有没有「人无我有,仅此一家」的认知?也不是不可能有,只是不容易获得。
我想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这个案例后来也被拍成纪录片,叫《零股价》,讲的是 2012 年,美国很有名的对冲基金潘兴广场 (Pershing Square)里,一位叫做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的基金经理做空康宝莱公司(Herbalife)的故事。
「零股价」就是字面意思,阿克曼认为这家公司是一个大骗局,所以它的股价应该是零。
我们刚才提到一个词叫「做空」,就是利用股价下跌来赚钱。这种投资方式利用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股价下跌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反过来,如果股价上涨,做空的人就会亏钱。我们先略过复杂的金融操作,说一下故事背景,可能有一点剧透。
康宝莱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营养膳食补充剂,就是大家在药房里随处可见的蛋白粉、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等。阿克曼通过一系列研究认为,这家公司是通过分层传销的体系支撑销售,并不是真实的销售,收入有造假嫌疑。简单说来,这是一家烂公司。所以阿克曼公开宣布,这家公司股价等于零。他动用了大概 10 亿美元的头寸做空康宝莱,还写了 300 多页的 PPT, 通过媒体报道、公开演讲来表达看法,制造舆论。
阿克曼差点就成了赢家。他做空以后,这家公司股价暴跌超过了 40%。但后来剧情突然反转,另一个资本大鳄加入对立面,支持康宝莱,康宝莱的股价又一路上涨。阿克曼最终亏损出局。
但我们不去说阿克曼最终亏损的事情,只说在这个过程中,阿克曼如何通过极其聪明精彩的手段来获得对一家公司的「有效认知」的。
阿克曼先把最容易接触到的公司相关数据全部梳理了一遍,比如公开的财务数据、财务报表、公司年报等。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发现了一些财务上的疑点。
他又需要更多信息来验证这些疑点。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打两个电话那么简单,他组建了上百人的调查团队和律师团队,投入上千万费用。这些团队做了哪些事?
首先,阿克曼雇佣了一些调查员,去各个社区披露康宝莱的内幕。他还向一些社区提供资金,寻找受害人,再把这些受害人的经历证词提炼成证据。
其次,阿克曼找人来开设网站、散发广告、张贴通知、设立热线电话,从全国各个渠道搜集线上反馈。
再次,他还一对一访谈康宝莱的前员工和销售负责人,试图找出愿意说话的人,组成证据链。此外,他们偷偷参加过康宝莱经销商的宣传大会,在现场偷拍了很多视频,包括传销培训的具体对话和具体流程。
在整个过程里,阿克曼拥有的信息不只是冰冷的财务数字,还有非常多元的信息源:包括前员工、经销商、消费者、社区居民等。通过这些信息和证据链的搜集,他了解到这家公司从内到外的各种细节,还原出这家公司真实的运营模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得出结论:这家公司采用了并不合法的传销模式,而不是在财务报表里宣称的模式。我们可以说,他获得了「有效认知」,当然也为此花费了超出大众想象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
如果这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在 2020 年被指控财务造假,当时也被做空过。发布做空报告的机构叫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在国际市场上很有名气,它也用了堪比电影情节的方式搜集信息。
浑水投入了多少研究精力?说几个数字直观感受一下:他们聘请了 92 个全职调查者和 1400 多个兼职调查者,这些调查员只做一件事:跑到街角的门店蹲点。他们一共搜集了超过 2.5 万张小票,代表超过 2.5 万个订单数据。他们还录制了超过一万小时的门店录像。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看场电影大概两个半小时,他们相当于录制了 4000 部电影。
通过这些证据,浑水推测出瑞幸在客流量、销售量上造了假,在客单价,也就是每杯咖啡的销售价格上,也造了假。这些证据组合起来就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当年的瑞幸的营业收入有水分。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人无我有的「有效认知」确实存在,但得到它并不简单。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轻信某些消息,并以此做决策。这些消息大概率离「有效认知」还非常遥远。
识别无效信息和无效认知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分不清哪些是「有效认知」,哪些是「无效认知」。
其实通过瑞幸咖啡和阿克曼的案例,我们已经或多或少能总结出来,「有效认知」是由两个元素组成:「证据」和「逻辑」。所以我们可以说,「有效认知」=证据+逻辑。否则可能只是一个观点、感觉,或是一种猜测。
既然我们了解了「有效认知」是什么,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来识别,我们摄取的信息中到底有没有「有效认知」。
第一个方法是:对我们听到的、媒体上看到的信息,督促自己区分事实和观点。只有事实、证据和数据才能组成「有效认知」,观点并没有那么重要。
借用一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只是观点,并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视角,并不是真相。
例如同样是股票指数到了 3000 点,有人会说,股票还会继续涨;有人会说,股票不会涨了,还要跌。这些都是观点。但是指数到了 3000 点是事实。我们可以搜索一下上一次到了 3000 点发生了什么,这也是事实,不会随主观判断而改变。
在投资中,专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对事实和证据极其敏感。我在做研究员时,会和基金经理分析一些公司的情况。我发现,他们对自以为头头是道的分析并不感兴趣,但一听到具体数字就会眼睛发光。
比如,你说这家公司推出了一个重磅新品,卖得很好,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不会有什么反应。但如果你说,这个重磅产品这个月销售额达到 2000 万,增长了 200%,他们立马就来劲头了。因为他们知道你找到了事实,而不是观点,事实才是值得关注的有效信息。
当然,并不说观点绝对不能听,前提是观点背后要有事实和逻辑支撑。如果缺乏事实或者逻辑混乱,这个观点也就听听罢了。
第二个方法是:持续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问出证据来。
这并不是我个人想象出来的方法,而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投资大佬教给我的。后来我观察身边很多优秀的投资人,他们的共性也是持续问为什么。问得足够仔细,就可以区分其中的事实和观点。再持续多问几个,就能明白对方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事实和逻辑是什么。
再用黄金举例,假设一个朋友推荐我买黄金,我肯定会问,为什么要买黄金?他可能会说,因为黄金价格要涨。这时我继续问,为什么会涨?他就会开始讲逻辑和事实。假设他说,因为要打仗了,全球格局混乱,黄金是避险品。我可能还会接着问,为什么会混乱?如果他的回答是,因为我读了几篇公众号,是这样写的。我就明白,这主要是他个人的观点和猜测,背后并没有特别扎实的逻辑论证。
但如果相反。假设我问为什么黄金会涨后,得到的回答是,他分析了 20 多年的黄金数据,发现黄金价格和美国的实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美国实际利率正在走低,有相当大概率黄金的价格会上涨。(这只是举例,大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这个回答里,就有证据也有逻辑。证据是美国历年的利率变化和黄金价格的变化关系。如果我想验证这个推论是否正确,可以自己去找出这些证据做重复验证。
这就是我们持续问「为什么」能够产生的效用,因为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对方使用的证据和逻辑。
持续问「为什么」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非常巧妙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意见,但我们究竟是听还是不听呢?
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在决定听不听之前,先问一堆的问题:为什么给这个建议?是有相关经历吗?如果没有相关经历,你这个观点又是如何得来的?这样可能有时候听起来像「杠精」,但是很多建议和选择关乎自己的人生大事,「杠」一下也有必要。
比如有人说:考公务员吧,公务员特别好,是最好的出路。那我就会问:为什么觉得我应该考公务员?您是在公务系统里面做过吗?您觉得好的地方在哪?工作的状态是什么样?有没有实际案例可以让我学习一下?
这样一问,颗粒度就会细很多了。只有很细的颗粒度,才能让我们分辨出证据是什么。我总结了一句话,忘掉观点,找到证据。
这一期我们就聊到这,大家也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自己是否有过「一听到某个观点就开始行动」的真实经历,也可以说说自己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后,有没有区分出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和证据?
那我们下一期接着,不止金钱!
延伸阅读 :
- 电影《零股价 Betting On Zero》 (2016)
- 一个康宝莱,两个华尔街大佬的故事(上)
- 一个康宝莱,两个华尔街大佬的故事(下)
- 动机、方式、结果,全面解析浑水做空瑞幸
- 颗粒度:具体的清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