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金钱_01 在不确定世界中的求生法则》播客笔记

01 在不确定世界中的求生法则

大家好,我是玖洲。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有提到,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有点应接不暇。但在投资领域,这就是常态,做投资的人时时刻刻都在面对,而且这种不确定到来的时候真的会非常要命。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得夸张了。那我想先讲两个同样发生在两年前,也就是 2021 年的故事。

两个2021年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算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2021 年的时候有一个很火热的新闻,国信证券有位投资人在 2008 年投入 5 万多元炒股,结果她的本金翻了 100 倍。

这个投资人是不是很厉害呢?并不是。她是一名 67 岁压根不懂投资的阿姨,之前一直在国外,把账户密码都给忘了,某一天去国信证券只是为了重置她的密码。结果在工作人员帮她登录账户后,这个阿姨也傻眼了,发现之前 5 万多块钱,到现在变成了 500 多万,这跟中彩票有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区别,都是选了一组数字代码。据说当时在现场,这位阿姨喜极而泣,然后就很开心地开通了创业板、科创板、可转债其他新的业务功能。我想工作人员肯定也很激动,又莫名的收获了一个大客户。

好的,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故事。完全不了解投资但运气爆棚的阿姨,下面这个故事也同样发生在 2021 年。

那一年的 3 月份,有一个叫比尔·黄(Bill Hwang)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创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个人投资者单日亏损记录 —— 要亏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配得上这个记录呢?我跟大家揭示一下,他在一天之内就亏掉了 100 多亿美元,注意这个货币单位是美金,700 多亿人民币。要知道在 2021 年底的时候,小红书最高的估值也就在 200 亿美金,所以这个人他一天就亏掉了半本小红书。

你可能觉得比尔·黄是一个非常莽撞的人,我们来看看他是谁。其实他是资深的专业投资人,非常聪明,年轻时就在大名鼎鼎的老虎基金工作,师从对冲基金教父级别人物朱利安‧罗伯逊 (Julian Robosen)。罗伯逊很欣赏他,2000 年,罗伯逊关闭老虎基金,同时拿出约 2500 万美元给比尔·黄,让他成立自己的基金。投资圈称这种被教父选中的人物为「小老虎」。

比尔·黄这只小老虎一直做的都不错,到了 2021 年的 3 月份,这位比尔·黄就碰上意外了。当时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导致大量海外资金开始疯狂卖出中国股票,那段时间中概股就出现了连续的暴跌,恰好这位比尔·黄投资组合里面非常激进地重仓了中概股,而且胆子还挺大的,用了非常高的杠杆,也就是借钱炒股,这才会发生在一天之内就亏损掉 100 亿美金这么离谱的事情。所以他不仅损失了个人全部财富,还被美国证监会起诉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很严苛的罪名。

因为比尔·黄是韩国裔,同时他还用了日本券商来借钱进行交易,所以当时有人总结这个故事,是一个韩国人用日本券商在美国市场交易中国股票,创下了全球纪录。

我讲的这两个故事是因为他们一个是外行,一个是内行,对比起来看还真的挺让人寻味的。

在其他专业领域,外行人通常不可能像内行做得一样好,比如你让我拿手术刀去做手术,几乎没有可能,我拿菜刀还可以,所以你肯定会找一个专业的外科大夫去做专业的事情。但在这两个故事里,恰恰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阿姨赚到了钱,而比尔·黄这个优秀的专业从业人员却血本无归。

所以在这个投资的世界里,门槛不高,谁都可以进来玩,而且很多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这个世界里的不确定性也是最密集的,它每天都会变个样。有人说投资界就是一个动物园,里边有「黑天鹅」「灰犀牛」等各种神兽,其实这些名字就代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许多投资高手也时不时会被这些神兽弄得晕头转向。

那在这样密集的不确定性中,投资是什么呢?

我想总结一个简单的定义,投资就是做出一连串决策,让我们在不确定性密集的世界里,尽可能提高做出更好决策的概率,争取不被风险神兽按在地上摩擦,同时获得更高回报。

你可能会问,比尔·黄这样的「小老虎」都能栽跟斗,普通人又能做什么?比专业度,肯定比不过比尔·黄;比运气,更是可遇不可求,我相信 99% 的人忘记了密码,都不会像这位阿姨一样看到自己的账户还多出几百万来。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是不是束手无策了?

并不是。一些前人总结的方法是可以被我们借鉴的。比如很多和比尔·黄一样的专业投资人,他们同样会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栽跟斗,但是每一次踩坑,这个行业的聪明人都会去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专业机构形成的制度和规范,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东西。

专业机构的求生法则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专业投资机构搭建了什么样的支持制度。

专业机构通常有 3 个不同的支持系统,支持其做出完整的投资决策。

第一个叫研究系统。

专业的投资机构往往会设置专门的投研团队,让一群职业分析师来做研究。这个团队可以只有几个人,也可以近百人,并且会按照行业分组,比如消费组、医药组、化工组等。有了这样的分组,对特定行业的研究力度会比泛泛研究更强。比如在我以前工作的机构,一个研究小组对重仓股的深度研究可以长达两三个月。通过这样的研究,机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认知。

第二个系统是交易系统。

一提到交易,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场景,很可能是电影里常见的足球场大的办公室,里面放着一排排电脑,一些穿着马甲的交易员拿着电话又喊又叫,像菜市场一样。但我说的交易场所要安静很多,指的是基金经理的下单交易系统。执行交易看上去点鼠标就行了,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机构的经验沉淀下来,必然就会成为制度和流程。

在一个交易团队里,交易员是被隔离开的,可能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间里。交易时间不允许外界干扰,被隔离开的交易员只能按照指令交易,还要上交手机,类似半封闭式的管理。

交易指令由基金经理通过下单的 IT 系统把需要买卖的股票信息传递给交易员,如果要修改交易,必须重新走下单流程,而不能直接去说。我们当时的规定是用固定的邮件格式下单,紧急情况下可以电话下单,但电话必须录音留存,还要补充一个说明文档。这在机构里就叫做合规留痕,确保一举一动都有迹可循。

我见过一些职业交易员,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表面看起来非常平静,跟他们聊上几句,会发现他们说话真是不紧不慢,结构也很严谨,和直接做投资研究的研究员差别很大。研究员遇到股票波动,通常热血沸腾,喜怒形于色。交易员看到股价波动,内心则毫无波澜,只会去识别波动里的交易机会,严格执行交易纪律,规定做什么就做什么。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搞两套系统?为什么研究员不能同时负责下单和交易?

首先是合规问题,合规做了限制。其次在交易里,我们想要避免的就是急躁、激动、恐慌等情绪,交易员需要冷静得像块冰,而研究员则热得像团火。在这套系统里,机构通过把投资的人和交易的人隔离开,来控制交易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情绪波动。

最后一个系统,称作风险控制系统。

简单来说,研究系统是油门,风险控制系统就是刹车。这也是一个隔离开的独立团队。交易员我们还能隔着玻璃看到,风控人员平时就看不到。他们不仅具有风控经理的资质,还会有一套自己的 IT 系统,帮他们跟踪识别各种风险指标。这些指标往往异常复杂,靠人眼来盯是不可靠的。

风控团队有个特点是「六亲不认」,只会按公司的风控标准限制投资,压根不会顾及你的情绪、判断或预测。一旦我们运气不好,比如亏损扩大,接近了风控标准,他们就会打电话,发邮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持续提醒你。一旦你触及了风控线,你的交易操作在 IT 系统里就会自动被限制,任你哭爹喊娘都没用。

我自己就经历过一次,当时我没有及时看到风控人员发的邮件,也没接到打来的电话,结果风控同事火急火燎跑来办公室,站在桌子对面,当着所有人对我喊话,真是让我非常没面子。在这个系统中,机构想要控制的就是风险。

上面说的这 3 个系统,构成了一个体系。这是机构做出的制度化努力。因为有了制度化,我们能让某些事发生的概率更稳定 ,而不总是随机波动。

换句话说,制度化不是为了去掌控运气,而是为了掌握剥离掉运气后剩下的东西。

01 不确定世界中,我们能掌控的是什么

再把以上经验简单提炼一下,我们可以掌控的要素至少有两个:

第一是专业的信息和知识,第二是情绪和理性。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一个投资决策等于专业的认知和良好的情绪,并且排除风险。这 3 个元素就是我对投资的理解。

我想这 3 个要素里,专业知识大家应该比较认同。

我们刚才提到那位阿姨赚了 500 万元,但估计你听到她开通了创业板、科创板、可转债等投资功能,还是会有一些担忧。如果她什么都不懂,就贸然把刚赚的 500 万又投到新的领域里,很难说再过三五年这 500 万还能剩下多少。

风险要素,估计大家也比较认可。毕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就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广告上,耳朵也已经听出茧了。

3 个要素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情绪

我们直觉上肯定认为情绪稳定有道理,但有道理归有道理,在实际投资中又不大留意。其实情绪在投资决策、在生活中的权重,应该和专业认知一样高。我们后面会花更多时间讨论这一点。

就我自己的投资经历而言,情绪上头造成的问题还真不少。情绪上头,就是冲动,好像多等一天,天就要塌下来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做俄罗斯投资时,当地有一个电子支付系统,叫 Qiwi。很多人跟我说,这就是俄罗斯的支付宝,绝对大有前途,很多投资人抢着投资。当时国内的支付宝,因为技术创新,线上线下购物,甚至缴费、投资、借贷都能用,业务增长非常快,也非常受资本市场关注。所以我情绪上头,觉得 Qiwi 是一个超级大机会,在躁动的情绪里做了一些非常基础的研究,就迫不及待在股价高点冲了进去。

直到后来我去俄罗斯做实地调研,傻眼了,原来所谓的俄罗斯支付宝,跟我们的支付宝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那里满大街都放着这家公司的自动取款机,就是银行门口的 ATM 机,虽然 Qiwi 有自己的电子钱包,但俄罗斯还是一个现金社会,不少人跑到机器上取了现金,再转身回去消费。当时着急的投资,也导致我们付出了相应代价。

这就是情绪掩盖专业认知的例子。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投资是你认知的变现。但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没说完,投资应该是情绪和认知的变现。

通过提炼专业机构的经验,我还有一个小小心得,不仅可以放在投资领域,也适用于生活,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不确定性,我们都可以做一下拆分,看一下哪些元素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又有哪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这就像看待投资一样,乍一看全是运气,但仔细一想,又有可以应对的着力点。即使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努力,我们也要找出这三分来。有了这样的思路,我们就能降低一些茫然无措的状态,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当然,你可能会想,专业机构有那么复杂的系统,既能提高专业性,又有团队来制衡情绪,应对风险。我们个人能不能够把自己分成三份呢?大概率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想找的是一个简化版本,让我们可以去搭建自己的框架。

那就像我在最开始允诺的那样,我在下一期节目会把这里面的方法论提炼出来,并进行简化,然后帮助大家去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投资坐标图。这会是我们工具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具。

那也请大家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投资经历?当时让你最苦恼的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在番外节目中给予一些解答。

那我们下期节目,接着一起,不止金钱!

延伸阅读 :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