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力 帮你解决百分之九十人生难题的思维能力》读书笔记

搜索力:帮你解决90%人生难题的思维能力

刘Sir

57个笔记

◆ 序言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格局,是搜索力

>> 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的人。

◆ 第一节 关系并不稀缺:求一个人,不如找一类人

>> 如果我们把所有希望只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那只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很可能导致事情真的办不成。

>> 当他们重新回到核心问题,直击本质的时候,就把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的范围大大扩展了。

>> 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个大夫更擅长问诊,哪个大夫更擅长手术?同样是导师,哪个导师更加愿意迅速做出学术成果,而哪个导师更佛系一些?

>> 把60%的社交时间,花在10%有价值的人身上;

把30%的时间,花在与你相熟的30%的人身上;

剩下10%的时间,用来维系60%的人。

◆ 第二节 组织头脑风暴:让创意从不期而遇,到如约而至

>> 成长就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约酒就是将情绪调成震动。

>>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更熟悉,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就比较难。而很多人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不同的立场、感受和观点相互碰撞,就比较容易对熟悉的东西产生陌生的感觉,进而发现创意。

>> 头脑风暴的步骤

1.定义问题

尽量不要问“为什么”,而是尽量问“如何”。

2.发散思维,并做记录

鼓励每个人围绕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不做评价。

3.把所有创意列在一张清单中进行筛选

当最好的点子来临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筛选,所有人都会立刻明白,就是它!

4.最好的思路已经出现

此时可以把所有人的表述加以重排、组合,找到最佳的表达。

◆ 第三节 深思就是跨界:最罕见的问题,也能找到最普通的答案

>>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 第一节 向内探索:比努力更难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欲望

>> “镜中自我”的理论认为,人们会设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预期。

◆ 第二节 向外探索:你成长的空间,永远在舒适区之外

>> 学习原本就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想要舒服地学习、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 能够躲掉很多绵里藏针的坑事。

>> 闹钟让人如此不爽,但是大家为什么还要用闹钟呢?因为你明白,准时起床是你要做的正确的事。

>> 实际上你躲老板、躲前辈,就是在躲资源。

>> 你实际上寻找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建议,而是来自外部的认同感。

>> 跳出自己情感上的排斥心理。因为你的情感一直在偷偷降低这些建议的权重,所以你要在理智上把这些建议的权重提高一些。

◆ 第三节 知识挖掘:应付考试的时候,你放弃了什么?

>> 考试是一场对你已有知识的内在检索。

>> 很多人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抓不到考试的重点,沉沦在题库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考试的意义,甚至憎恨考试。

>> 永远要去注意细节,学会去把握机会。

◆ 第一节 借来的脑子:提问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面子

>> 你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总是非常低级,很难入高手的法眼;可是不问出第一个问题,下个问题还真不知道要问什么。

>> 在教人的时候,有时候说话要留白,有些东西留给他自己思考,不要所有东西都直接告诉他。

>>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提问很差劲,是因为现场有人问出了比你更好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去想想,他是怎么提出这么好的问题的?如果你的心境一直停留在自我否定的层面,你就完完全全不会想着下一步要怎么提出新的问题。所以你只需要把问题想得简单点,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就够了:

1.哪个人比我问得更好?

2.这个人的问题好在哪里?

3.下次我如何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 第二节 经验的边界:给经验找到新的适用领域

>> 原因就在于它再快也快不过物流,再便宜也便宜不过网络。

◆ 第四节 越级思考的能力:用搜索填平信息鸿沟

>> 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和领导的沟通,可能比完成手头的工作更重要。

◆ 第二节 目标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找到方向

>> 互联网下半场的时候,要从最难的事情入手,越难的事情干的人越少,越容易的事情干的人越多。

>> 在具体的工作中,建议大家既要动脑思考,去发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也要脚踏实地,把组织的整体目标拆解成最小单元,在最小单元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打造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个人价值。

◆ 第三节 脑力云共享:借力打力,才能毫不费力

>> 首先要知道,在职场中,不该你做的事,就应该交给别人干,你应该把你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因为有很多不成熟的产品策划人,他在跟专家沟通的时候,忍不住就会越俎代庖,想要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才对,比如“你应该怎样怎样”或者“你要怎样怎样改”等,而很多时候,内容编辑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冲突,就恰恰来源于“帮助他”还是“要求他”这两者之间的冲突。

>> 市面上有两类作品,一类是偏理论型的教授专家型作品,一类是偏实践型的管理者创作的作品

◆ 第四节 有效知识:找到应用领域,学习才能闭环

>> 有效知识:找到应用领域,学习才能闭环

>> 我觉得读书学习这件事,可以分四层境界。

>> 第一层,就是死记硬背。

>> 第二层,是理解逻辑。

>> 第三层,要把书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 第四层,把书中的内容和别人的经验得失相连接。

◆ 第五节 无解之解:有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但仍值得去思考

>> 在我看来,这种所谓面对大问题的纠结,实质是不敢思考,不敢选择,害怕失去的表现。因为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丧失了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成本。

>>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师兄或者师姐,问问对方现在的工作要做哪些事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未来有哪些期望和规划,等等。

>> 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千金难买我愿意。

>> 如果难度大于能力,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因为我们会觉得压力大;如果能力大于难度,我们会觉得无聊乏味,因为太没有挑战性。

◆ 第一节 破局思维:找到打游戏的感觉

>> 一边摸鱼一边上班和专心致志地完成工作任务,到底哪个更累?

◆ 第二节 找到目标:让你脚踏实地的,是对未来的合理想象

>> 这样做减少了她看待他人的自由度,使她无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无法前进。”

>> 很多时候谦虚不仅仅是个礼貌问题,还是个认知问题。仅仅看到别人在爆发的那一瞬间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就很容易心态失衡。找到事情背后的真正逻辑,看到别人付出的非凡代价与努力,对自己的成长可能更有好处。

◆ 第三节 通盘考虑:样本够多,结果够准

>> 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时候,先是要他记住每一招、每一式,接着要他把这些招式全部忘掉,忘得越干净越好。

◆ 第六节 思考也有性价比:答案太多,就等于没有答案

>> 思考也有性价比:答案太多,就等于没有答案

>> 其实搜索力最核心东西是目标,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目标。

>> 取法乎上,至少能得乎其中。

>> 不纠结和拘泥于变化,不断地在每一段时间里专注于一个最关键的小目标。也许你定下的这个目标,过了一段时间回头再看,自己也觉得不是那么向往了,又或者根本实现不了。但找到自己的阶段目标,是一件好事,它能给你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方向感,让你不会止步不前。也许最后你抛弃了这个目标,转向其他方向了,但你在这个阶段培养的好习惯、学会的技能、养成的思维模式,都会成为你一生的助力。

◆ 第三节 找到价值的放大器:人人都是自媒体

>> 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指的是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用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 第四节 人生的价值:每个终极问题,都可以找到具体答案

>>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麻烦另一个人,两个人的关系就越好。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个选题,是因为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欠别人人情了。

>> 你不要觉得我帮你,你不好意思,我告诉你,我帮你,是因为你值得帮;是因为我相信你未来会更好,那么你未来可以回报给我更多。

>> 向善、简单、生猛、疼痛与意义感。

>> 好的人生,也就是你怀着一颗向善的心,简单地努力,永远保持自信,生猛地往前,在疼痛中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感。

◆ 第一节 人真的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吗?

>> 比如说你不会向别人抱怨你有多累,因为那只会被人嘲笑你软弱;你也不会向别人抱怨你没钱,因为自尊心有可能不允许你这么做;你也不会琐琐碎碎地抱怨每天的交通和生活。而当“我不喜欢”这四个字从你心中冒出来的时候,你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抱怨的理由。

◆ 第二节 求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中透露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尤其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当中,当你愿意用一个更高的框架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你就上升了一步。

>> 大多数人为了回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问题3:你的经历太单薄了。

回答:如果我能加入贵公司,我将很快成为社会经历丰富的人

◆ 第三节 职场中,找到你的偶像

>> 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什么领先,学习他的做法。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