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典藏版)
刘震云
64个笔记
◆ 一
>> 等着吧。”
一等又没了下文。不是故意跟他娘治气,而是为了熬熬她这急性子。日子在他娘手里,已经急了半辈子,该慢下来了。也怕开了这种头,乱越添越多。
>> 老杨认为自己去得晚,偶然挨着了老杜。杨百顺便把昨天听到的一席话,告诉了老杨。卖豆腐的老杨听后,先是兜头扇了杨百顺一巴掌:
“老马决不是这意思。好话让你说成了坏话!”
在杨百顺的哭声中,又抱着头蹲在豆腐房门口,半天没有说话。之后半个月没理老马。在家里,再不提“老马”二字。但半个月后,又与老马恢复了来往,还与老马说笑话,遇事还找老马商量。
>> 你说这豆腐,它是不是豆腐?它是豆腐,可不能当豆腐……”那当啥呢?直把豆腐说成白玉和玛瑙。
>> 既卖豆腐,又卖凉粉。用刮篾将凉粉刮成丝,摆到碗里,搁上葱丝、荆芥和芝麻酱;卖一碗,刮一碗。老杨摊子左边,是卖驴肉火烧的孔家庄的老孔;老杨摊子右边,是卖胡辣汤也捎带卖烟丝的窦家庄的老窦。
>> “头一回遇到他,是在牲口集上,老马去买马,我去卖驴,大家在一起闲扯淡。论起事来,同样一件事,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我只能看一个月,他一下能看十年;最后驴没卖成,话上被老马拿住了。”
>> “事不拿人话拿人呀。”
又说:
“以后遇到事,就想找他商量。”
杨百业:
“听明白了,还是想占人便宜,遇事自个儿拿不定主意,想借人一双眼。我弄不明白的是,既然他看不上你,为啥还跟你来往呢?”
◆ 三
>> 不让铺面不是跟老熊家有啥过节,而是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老熊见老汪他爹一句话封了口,没个商量处,也就作罢。
>> 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 七
>> “人来世上一趟,免生闲气罢了。”
>> 虽然下水还是三件,但过去是自己拿,现在是别人给,东西虽然一样,但感觉不一样;在乎的不是下水,是拿和给的不同。生活中多了一个师娘,不仅是师傅变了,世界全他妈变了。杨百顺心里像长了茅草。
跟前面呼应上了!世界线收束
>> 老孔听后憋了一肚子气。老贺一走,老孔本想像卖胡辣汤和烟丝的老窦一样,将老杨的豆腐摊踢翻;
◆ 八
>> 李金龙不爱说话。老秦与他坐在一起,老秦说啥,他听啥;老秦不说,他也不怕冷场;对一个事情肯定或否定,仅以点头或摇头表示。老秦与别人在一起时,是老秦让别人说,老秦来听;现在与李金龙在一起,李金龙成了老秦,老秦成了别人。老秦不禁感叹:
“操他大爷,还有比我沉得住气的。”
>> “我跟人讲了一辈子理,最大一个理儿,原来我儿明白。说起来,富贵贫贱如流水,富贵未必不烦恼,贫贱未必不是好夫妻。只要心气顺,吃口窝头也安然。我儿不懂这个道理,嫁谁一辈子都不痛快;懂了这个理儿,一辈子少生多少闷气。爹今年六十的人了,我儿通大理,我到死也就放心了。”
歪打正着,也算缘分?
>> 不用说了。如果换个人家来提亲,肯定句句说的是自家的好;杨大爷自打进门,处处说自家的不是。这样的人家,世上也算难寻了。杨家的孩子跟大爷来卖过豆腐,我见过,买三斤豆腐,他给人称三斤三两;卖豆腐是这样,换别的事,也只有别人对不住他,他不会对不住别人。”
>> 杨百业是个窝囊孩子,记打不记吃,顺着他的性子,他会节外生枝;打他骂他,他倒没脾气。两个兄弟皆脱离老杨另谋出路,只有他还留在老杨身边做豆腐,就和窝囊有关。他又回头一想,如果不是有此茬口,自己的婚事还不知要拖到驴年马月;现在虽然少一只耳垂,睡觉的时候,马上能被窝不空,等媳妇到手,又马上能跟老杨分家。两头一算账,也就认可下来。
一环接一环,一条绳子牵出大象,真的很巧妙
>> 但杨百顺在杨百业婚事上出岔子并不是因为他对老杨不满;或在外边丢盔撩甲,找个茬口撒气;或不满他哥杨百业结婚,要节外生枝;而是因为弟弟杨百利回来了。
>> 何以如此?杨百顺追根溯源,又想起当年上“延津新学”的事。如当初自己上了“延津新学”,现在戴礼帽穿西服的就是自己;正因为当初杨百利和老杨在抓阄时做了手脚,杨百利就走出了杨家庄,一直走到新乡、北平和汉口,自己如今沦落到投靠无门的地步。
1.事后归因,马后炮,认为别人的「成功」(其实都算不上)理所当然。
2.难打逆风局,主观能动性不发挥,光受窝囊气了
>> 其实杨百顺也是涉及一点,不及其余,只想到上“延津新学”一段,倒把“延津新学”解散之后,杨百利挂上了牛国兴,又在延津铁冶场遇到了新乡机务段的老万的过程给忽略了。如果当初上“延津新学”的不是杨百利而是杨百顺,杨百顺不会“喷空”,未必能跟牛国兴成为好朋友,接着也未必能遇到老万,照样得回杨家庄。但气恼之中,杨百顺把不知道的过程全忽略了,现在计较的是结果。
>> 其实杨百顺也是涉及一点,不及其余,只想到上“延津新学”一段,倒把“延津新学”解散之后,杨百利挂上了牛国兴,又在延津铁冶场遇到了新乡机务段的老万的过程给忽略了。如果当初上“延津新学”的不是杨百利而是杨百顺,杨百顺不会“喷空”,未必能跟牛国兴成为好朋友,接着也未必能遇到老万,照样得回杨家庄。但气恼之中,杨百顺把不知道的过程全忽略了,现在计较的是结果。
>> 但明天一早,他们就会知道老马在世上没了。想着他们都惊在那里,杨百顺心里又是一阵畅快。原来杀老马并不是为了杀老马,而是为了杀给人看。他跟这些人,原来都有仇。
当年老裴也是见了杨百顺才没去杀人
>> 这个来喜,也是无意之中,救了一个人的命。这个人是马家庄赶大车的,名字叫老马
◆ 九
>> 茶壶里煮饺子,有却倒不出来。他跟老汪的区别是,老汪倒不出孔子的话就跟学生急,老詹说不出主的旨意既不跟人急,也不跟自己急,说着说着乱了,或断了,鼻子“吭吭”一阵,再从头说起。一段话从头说几遍,主早让他说成了另外一个人。
>> 但等老顾走出饭铺,发现昨天堆在饭铺外棚子里的几十包布匹和纺线,已被杨百顺一个人一包一包扛到了渡口。原来他们睡觉时,杨百顺五更就起床了,替他们扛包。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杨百顺也跟从前不一样了。一包布匹和纺线,足有百十斤重。摆渡的老叶这时也撑船过来了,杨百顺又将一包一包的货,撅着屁股往船上扛。雪地里,扛出一身汗,哈气从头上冒出来,周身像蒸笼一样。小宋指着远处的杨百顺对老顾说:
“看。”
老顾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看啥?他不扛包,说明他老实;他一扛包,证明我没看错,这孩子有心眼,我不敢要。”
>> 十三个人在一起,又来路不同,相互之间有说得着的,有说不着的;以说得着说不着论,分六个团伙。杨百顺一开始认为同一个来路的会是一伙,但时间长了发现,同来的往往有隔阂,过去相互不认识的,处着处着倒能成为朋友。
>> 。这些年杨百顺经历过许多事,知道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 老蒋又盯老顾看,又想。想了半天,说了一句话:
“它已经死了,怎么赔?再赔就是别的猴子了。”
◆ 十
>> 要宽恕你的仇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还是他徒弟出卖的。主事先知道,也没有跑。
>> 而是因为延津人皆不信主,无人有事求老詹,都是老詹求人信主;老詹虽在延津熟人多,但不求人办事是熟人,一求人办事人就生了;
>> 还锲而不舍,天天跑着,又有些佩服他;延津就找不出这么执意的人,不管干啥事,十个有九个半,当时见不着利,就望风跑了;倒与老詹成了朋友
>> 正是因为老鲁讨厌瞎老贾,怕老詹真把他搬来,与自己啰嗦;又觉得老詹后一段话,信主和破竹子之间,又说得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哭笑不得;为了与瞎老贾和老詹都不啰嗦,便苦笑一下,又收下杨摩西。老詹和主没办成的事,没出面的瞎老贾却办成了。杨摩西也是无意之中,沾了瞎老贾的光。
>> 这戏有些啰嗦,但这天老鲁走戏走得格外地顺;过去不敢走《伍子胥》,走两步一断,走两步一断;但老鲁昨晚上喝了两口酒,夜里睡得踏实,早上起来,头脑格外清醒;一开始走《伍子胥》也是试试,不行就换戏;没想到一试走成了,过去忘词的地方,今天竟接上了,老鲁突然觉得自己青春焕发。但老鲁刚入戏,杨摩西就把竹子破残了;残竹的岔音,就将《伍子胥》打断了。因今日走得顺利,老鲁顾不上跟杨摩西计较,不顾残竹接着往前走。但刚又入戏,残竹的岔音又响了。伍子胥如丧家之犬逃往他乡,还没逃到韶关,杨摩西破残了十一竿竹子。这时老鲁睁开眼睛,顾不上伍子胥,转身去了后院。等他回来,腋下夹着杨摩西的包袱;包袱里装着杨摩西一些衣物零碎;因老詹的破庙里白天没人,老詹要下乡传教,杨摩西怕把包袱丢了,便把自己的细软,寄放在竹业社;老鲁没看残竹,也没看杨摩西,直接将包袱扔到了大街上,然后闭着眼睛用破锣嗓子喊:
“那谁,我操你八辈祖宗,还不给我滚!”
杨摩西还在梦中,就丢了饭碗。
>> 夜里不用再听经,也能睡个安稳觉。睡安稳之后,夜里倒是睡不着了。
>> 围观的人成山成海;到了晚上,河边挤掉的鞋,能拾三箩筐。
>> 世上不怕别的,就怕相同的东西绞在一起;麻烦麻烦,就是相同的麻搅在了一起;
◆ 十一
>> 人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住。杨摩西在县政府种菜三个月,又在县城成了亲。
>>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 。大家看似欺负杨摩西占了便宜,其实是帮了杨摩西;杨摩西看似吃了亏,其实是占了大家的便宜,只不过大家和杨摩西没想到这层理儿罢了。
>> “你不说实话,人在干东的时候,都在想西。”
>> 老赵总黑着脸:
“我这是小本生意,可得先交钱。”
不先交钱就不补鞋。现在杨摩西种菜也费鞋,去替伙夫老艾扛馒头,有时顺便到老赵摊上补鞋,老赵不但先补鞋,补过鞋也不收钱。杨摩西要交钱,老赵还急:
“兄弟,骂我呢?费我个啥?也就是个手艺。”
或:
“怕我有事找你?”
>> 红痣长在黑脸上,就是一粒老鼠屎;但红痣长在白脸上,就是一粒小樱桃
>> 杨摩西:
“师傅,你的意思,是不理会这事了。”
老詹:
“事情这么别扭,按说不该理会,可叫大爷说,换成别人别扭,换成你,咱还是‘嫁’了吧。”
杨摩西:
“为啥?”
老詹:
“因为从你心里讲,你还是愿意的。”
杨摩西:
“如果愿意,我就不找你商量了。”
老詹:
“你恰恰说反了,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
>> 虽然过去闹过别扭分了手,但毕竟师徒一场。婚事过后,老史“敢作敢为”四个字,被吴香香刻成匾,挂在“吴记馍铺”的门头;老鲁的竹椅被吴香香留下了,供来买馒头的主顾坐;老詹的银十字架,被吴香香送到隔壁银匠老高那里,回了一下炉,给自己打了一副水滴耳坠。
◆ 十二
>> 但呼延总理是由京城衙门上来的,没做过地方官,对地方事务不熟,两个钟头说了八点,他说的每一点,都与实情不符;稍微接近的,也隔靴搔痒;不熟的,干脆本末倒置。
>> 一时三刻,吴摩西脸上似开了个油酱铺,红的,黑的,绛的,从鼻口里涌出来。天亮正是赶早市的时候,许多人便上前围观;见是倪三打人,也无人敢劝。倪三打累了,才仰起身,指着吴摩西:
>> “亲人。”
吴摩西一身狗血,站在那里。除了觉得浑身马上要散架,突然觉得这个亲着喊他“亲人”的人,他与她不亲。
>> 。本是一泡痢疾,蚂蚁般的事,最后拐了几道弯,变成了一头大象;本为图省事,反倒多花出去几十倍的工夫,几十倍的钱。更让姜虎和吴香香懊恼的是,巧玲病是好了,但从此落下个胆小。
>> 巧玲摇摇头:
“我妈让我一辈子不理你,是我自个儿偷偷跑来的。”
吴摩西突然想起什么:
“你不是怕黑吗?怎么跑这么远来找我?”
巧玲哭了:
“我想你了。明天该去白家庄拉面了。”
吴摩西潸然泪下。起身,拉起巧玲的手,重回了馒头铺。
◆ 十四
>> 但聊的都是两人的话题,一次也没有聊到吴香香;聊的都是现在的话题,一次也没有聊到过去
>> 站前广场上,摆满了做生意的小摊,高声叫卖着茶水、馄饨和胡辣汤。
>> 成山成海的人,不知他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成山成海的人,自己竟一个也不认识。想起自己认识的亲人,一多半不亲;现在看到成山成海的陌生人,嘴里说着天南海北的话,或是着急上车的神色,突然都觉得那么亲切。
>> 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 吴摩西想起自己这些年的遭遇,从做豆腐起,到杀猪,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县政府种菜,到“嫁”给吴香香,到吴香香和老高出事,没有一步不坎坷;但所有的坎坷加起来,都比不上巧玲丢了。
>> 老汪当年是因为小女儿灯盏死了,突然要离开延津;吴摩西过去不理解,现在把巧玲丢了,就理解了;虽然一个是孩子死了,一个是把孩子丢了,但都是孩子没了,两人的伤心也有共同之处;
>> “大哥,我没杀过人,你就叫我罗长礼吧。”
◆ 一
>> 爸妈不亲你,有不亲的好处;爸妈护着你,有护着的坏处。
>> 牛爱国虽然当的是汽车兵,但到了部队,并没有开上汽车,在炊事班做饭;杜青海虽然当的是步兵,但连队有一辆卡车,他倒在连队开汽车。
>> 平日不爱说话的人,气性都大。
◆ 二
>> 牛爱国他妈叫曹青娥。牛爱国他妈本不该姓曹,应该姓姜;本也不该姓姜,应该姓吴;本也不该姓吴,应该姓杨。曹青娥五岁那年,被人从河南卖到山西。六十年过去,曹青娥还记得她爹叫吴摩西,她娘叫吴香香;她娘吴香香跟人跑了,她爹带着她去找她娘,住在新乡一个鸡毛店里,她被人拐子给拐走了。她还记得自己的小名叫巧玲。
>> 说话到了深秋,南源山上,漫山遍野一片黄叶。秋风一吹,黄叶从树上纷纷落下,落了一路,也落了一山。山上的果子熟透了,树上的梨、油桃、板栗、核桃,纷纷从枝子上往地上掉。
>> 霸道不是抢你碗里的吃食,或是手里的玩物,而是在说话上,一件事怎么办,得顺着他的心思来。话本来该这么说,他非那么说;事本来该这么办,他非那么办;一时不顺他的意,他就在家里打滚撒泼。见弟弟打滚撒泼,爹娘上来甩曹满仓一巴掌:
“多大了,还不懂事,遇事不知让着弟弟。”
事情虽然别扭着,却得按着别扭来。
◆ 六
>>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哇。”
◆ 七
>>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 十
>> 。从提包里掏出电话本,翻了半天,也没找到陈奎一的名字。看来五年前这号码记得太牢了,才没往本子上写;谁知五年后就忘记了。也
◆ 点评
推荐
写作手法很新奇,耐人寻味